科學家正部署創新的海洋感測器,以更深入地理解和預測颶風。由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Office of Naval Research, ONR)資助的SASCWATCH計畫,利用一系列儀器收集極端天氣事件期間海氣交互作用的關鍵數據。此計畫旨在透過整合先進的海洋觀測技術,顯著提升預測颶風形成和強度的準確性,進而強化相關的防災與應變策略。
其中一項關鍵技術是「空中發射自主微型觀測器」(Air-Launched Autonomous Micro Observer, ALAMO)。這些小型、可由飛機部署的浮標,能夠提供來自颶風內部及周圍的即時數據,填補了對短期現象研究的關鍵知識缺口。ALAMO浮標的設計使其能從飛機上輕鬆部署,非常適合用於研究颶風等短期現象的快速反應部署。相較於調動船隻,這種空中部署的浮標能利用「颶風獵人」飛機,在發展中的颶風內外大規模部署儀器。
此項海洋監測的進展,結合傳統Argo浮標的數據,預計將大幅改善颶風的形成與強度預測。研究顯示,將海洋觀測數據納入預測模型,可將登陸時的風力強度預測誤差降低30%至50%。此外,由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的科學家們參與的SASCWATCH計畫,將在未來三年內部署感測器網絡,以更全面地捕捉海氣交互作用的複雜性。物理海洋學家史蒂芬·傑恩(Steven Jayne)指出,過去將海浪、洋流和湍流等因素分開研究,導致對高風速下通量調製的理解不完整,而SASCWATCH計畫將能即時捕捉全貌。
這些新一代的感測器,如ALAMO浮標,能夠測量水溫、鹽度和壓力,並能每1到2小時進行一次剖析,持續數週。這些數據透過衛星網絡傳輸回陸地,並自動處理後發布到全球電信系統(GTS),供預報單位使用,以改善海氣耦合預報模型中海洋的表徵。此項由海軍研究辦公室資助的計畫,建立在Argo和ALAMO等現有計畫的基礎上,這些計畫皆用於收集水溫和鹽度數據。透過更精確的海洋數據,預報員能更有效地保護生命和財產,應對日益不可預測的風暴系統。此類協作對於應對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和強度增加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