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鎖定致命海星枯萎病元凶:弧菌細菌

编辑者: Inna Horoshkina One

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嚴峻挑戰,加州海岸線因一場毀滅性的疾病而黯然失色。科學家們在一項重大突破中,成功鎖定了導致海星枯萎病(Sea Star Wasting Disease, SSWD)的元凶——一種名為「弧菌」(Vibrio pectenicida)的細菌。這項發現為理解這種致命疾病的傳播機制提供了關鍵線索,並為保護和恢復受影響的海洋生物群落帶來了新的希望。

海星枯萎病自2013年爆發以來,已對北美太平洋沿岸的海洋生態造成毀滅性影響,估計已導致數十億隻海星死亡。其中,被譽為「海洋森林守護者」的向日葵海星(Sunflower Sea Star)受創最為嚴重,其數量銳減超過90%,甚至在某些地區被認為已功能性滅絕。向日葵海星的消失,引發了連鎖反應,導致以其為食的海膽數量激增,進而對海藻森林造成毀滅性啃食,嚴重破壞了海洋生態的穩定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於2020年將向日葵海星列為嚴重瀕危物種。

這項發表在《自然生態學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期刊上的研究,匯集了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Hakai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的努力。他們通過嚴謹的實驗室分析,從感染枯萎病的向日葵海星體內分離出弧菌,並成功在健康海星身上複製了疾病症狀,最終證實了弧菌是導致海星枯萎病的罪魁禍首。此前,科學界曾一度懷疑病毒是病因,但此次研究為細菌致病提供了確鑿證據。科學家們也正進一步研究海水溫度升高與弧菌之間的關聯,以更全面地理解並應對這場海洋生態危機。

面對這一嚴峻的生態危機,科學界和保育機構正積極採取行動。例如,位於加州的畢奇水族館(Birch Aquarium)與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長灘太平洋水族館(Aquarium of the Pacific)等機構合作,於2024年2月成功進行了向日葵海星的繁殖,並培育出幼體。這些保育項目,如「拯救向日葵海星倡議」(SAFE Sunflower Sea Star initiative),旨在通過人工繁殖和野放,逐步恢復向日葵海星的種群數量,期望它們能重新扮演起控制海膽數量、保護海藻森林的重要角色。這些跨機構的合作,不僅為瀕危物種的延續注入了生命力,也展現了人類在面對生態挑戰時團結協作、尋求解決方案的決心與智慧。

來源

  • Mongabay

  • Vibrio pectenicida strain FHCF-3 is a causative agent of sea star wasting disease

  • AZA Approves Sunflower Sea Star SAFE Program

  • Successful Spawning and Cross-Fertilization Bring Hope for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unflower Sea Star

  • Endangered Sea Star May Be Key to Kelp Forest Restoration

  • Hope after a gruesome marine disease: spotting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sunflower sea star in Washington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