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律賓黎剎省巴拉斯市的馬順吉地質保護區(Masungi Georeserve)核心地帶,發生了一件令人重新思考自然界無限可能性的事件。科學研究人員證實,他們重新發現了植物物種*Exacum loheri*,該物種自1890年代以來就未曾被科學界記錄過。這是超過一個世紀以來首次獲得證實的觀察記錄,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權威的《菲律賓科學期刊》(Philippine Journal of Science)上。
*Exacum loheri*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生物學特性,它顛覆了人們對植物世界的傳統認知。這種植物屬於菌異營性(mycoheterotrophic),這意味著它完全不含葉綠素。由於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它只能依賴與地下真菌建立共生關係,從中獲取所有必需的營養物質。該物種先前被稱為*Cotylanthera loheri*,最早是由瑞士植物學家奧古斯特·洛赫爾(August Loher)於1895年採集。如今,馬順吉保護區是這種極度稀有且被推測為瀕危物種的唯一已知棲息地。
此次發現是由菲律賓大學迪里曼分校(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Diliman)和馬尼拉分校(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Manila)的科學家們,在保護區「600階梯」區域進行蝸牛研究時偶然發現的。缺乏葉綠素的特性與其細小的矮莖和塊莖狀根系的形成密切相關,這是菌異營植物的典型特徵。研究人員指出,該物種是在靠近淡水渠道、富含腐植質的石灰岩土壤上被找到的,這突顯了馬順吉生態系統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這一發現強烈地提醒了我們保護獨特生態系統的關鍵重要性。以喀斯特地貌聞名的馬順吉保護區,早已是數百種珍稀物種的避難所,其中包括巴加瓦克-莫拉多樹(Bagawak-Morado)和馬順吉蝸牛等特有物種。自2017年以來,馬順吉基金會(Masungi Foundation)已成功復育了超過2000公頃的林地,種植了68,000棵本土樹木。*Exacum loheri*的重現,進一步鞏固了馬順吉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地位,同時也警示著維持該地區生態平衡的脆弱性——該地區為大馬尼拉地區多達2000萬居民提供至關重要的水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