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於2025年9月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開創性研究,揭示了歐洲植物物種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趨勢,並指出許多已適應歐洲以外地區的植物,同時也在其原生區域內變得更加普遍。這項發現暗示著,某些特定的植物性狀是其在全球成功擴張的關鍵驅動因素。
該研究深入分析了來自十個歐洲國家的數據,發現那些在新環境中茁壯成長的植物,往往具備高大、適應性強、競爭力強,以及偏好肥沃土壤等特徵。這些特質不僅幫助它們在異國他鄉紮根,也促進了它們在原生地的繁盛。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共同的適應性狀,是預測哪些物種可能構成入侵風險的重要指標,這對於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制定有效的保育策略至關重要。
相對地,那些在其原生棲地中衰退的植物物種,則鮮少能在新的地理區域建立穩固的族群。這項發現為我們理解植物的擴張機制提供了寶貴的見解,並有助於預測潛在的生態入侵風險,從而更好地保護本土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此外,研究還強調了植物功能性狀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植物性狀,如葉片大小、比葉面積、以及對土壤肥力和氣候條件的適應能力,都與植物的生長、競爭力和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能力息息相關。這些性狀的組合,決定了植物在不同環境中的生存和擴張潛力。例如,偏好肥沃土壤的植物,通常具有較高的葉片氮含量和比葉面積,這使得它們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資源,從而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這項研究的發現,不僅加深了我們對植物擴張機制的理解,也為未來的生態保育和入侵物種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透過識別和理解這些關鍵的適應性狀,我們可以更有效地預測和應對植物入侵的挑戰,保護全球的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