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發現6600萬年前棘龍牙齒化石,揭示古代生態網絡新篇章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秘魯北部亞馬遜地區的巴瓜格蘭德(Bagua Grande)近日出土了一顆距今約6600萬年的棘龍科牙齒化石(編號MUSM 5121),這項發現為該地區的恐龍研究開啟了新的視野,也是秘魯首次發現棘龍科的實物證據。該化石目前正在國立聖馬科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秘魯棘龍」特展中展出。

國立聖馬科斯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系主任Rodolfo Salas-Gismondi教授證實了這顆牙齒的真實性。他指出,這顆牙齒的特徵,包括細長的齒冠、雙龍骨突、圓形橫截面、粗糙的琺瑯質以及縱向條紋,均與棘龍科的典型特徵高度吻合,與非洲的埃及棘龍(Spinosaurus aegyptiacus)等肉食性恐龍有著密切關聯。此發現與密西根大學古生物學家Jeff Wilson博士的合作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棘龍科不僅活躍於非洲和巴西,更曾透過古老的海洋通道擴散至南美洲西部。

棘龍科恐龍被認為是半水生掠食者,其活動範圍廣泛,遍及非洲、歐洲、亞洲及南美洲,生存於約1億4千萬至9千4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儘管棘龍科的化石紀錄在全球範圍內相對稀少,且多數發現於早白堊紀或晚白堊紀早期,此次在秘魯的發現,將牠們的活動時間延伸至晚白堊紀末期(約8000萬至6600萬年前),這段時期正值恐龍時代的尾聲。這項發現不僅豐富了我們對南美洲史前動物相的理解,也凸顯了亞馬遜地區在未來古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性。

過去,秘魯的恐龍骨骼化石記錄相對匱乏,這主要歸因於白堊紀時期該地區大部分被海洋覆蓋的地理條件,僅有有限的陸地區域適合恐龍生存。此外,對白堊紀岩層的探索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然而,巴瓜格蘭德的發現預示著該地區可能蘊藏著更多來自恐龍時代末期的恐龍骨骼化石,為深入研究物種在南美洲的分佈提供了寶貴機會。雖然秘魯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較為常見,但牠們的形成環境與骨骼和牙齒的保存環境不同,足跡多形成於溫和的沿海區域,而骨骼化石則更傾向於在高能量環境中保存。

棘龍科恐龍的牙齒替換速度極快,平均約60至68天即可更換一批新牙,這解釋了為何牠們的牙齒化石在白堊紀地層中如此普遍。這種快速的牙齒更替機制,使牠們能隨時保持足夠數量的功能性牙齒,以應對捕捉獵物時所需的巨大咬合力。這項發現不僅擴展了棘龍科的地理分佈記錄,也為理解牠們的演化歷程提供了新的線索,顯示這些史前巨獸的足跡遍及全球,展現了生命在不同環境中適應與演化的奇妙歷程。

來源

  • infobae

  • Científicos hallan en Loreto restos fósiles que revelan el rol crucial del sistema Pebas en el origen de la biodiversidad amazónica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秘魯發現6600萬年前棘龍牙齒化石,揭示古代生態網絡新篇章 | Gay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