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北部利馬以北約200公里處,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擁有超過3800年歷史的古城「Peñico」。這座城市建於公元前1800年至1500年之間,是卡拉爾文明(Caral civilization)的延續,為理解安第斯文明的早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視角。Peñico城由著名考古學家露絲·夏迪(Dr. Ruth Shady)博士領導的團隊經過八年的發掘與修復後,於2025年7月1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Peñico遺址包含18座結構建築,其中包括用於儀式慶典的廟宇和供居民居住的建築,顯示出一個高度組織化且結構精密的社會。其中一座名為B2的公共建築,又稱「普圖圖祭祀廳」,牆壁上裝飾著普圖圖(pututus)的浮雕和設計。普圖圖是一種由海螺製成的喇叭,在古代安第斯地區的儀式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悠揚的聲音不僅用於傳達訊息、召集眾人,更被認為是連結人與神靈的媒介,具有深厚的文化與精神意義。
考古學家們在遺址中發掘出手工製作的陶土雕塑、貝殼項鍊、珍貴的紅紋石和藍銅礦寶石,以及動物骨骸等豐富的文物。這些發現暗示著Peñico擁有廣泛的貿易網絡,並與亞馬遜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繫,從猴子雕像的出現可見一斑。Peñico城海拔約600公尺,鄰近蘇佩河(Supe River),其地理位置優越,不僅能有效抵禦洪水和山體滑坡的威脅,更使其成為連接秘魯海岸、安第斯山脈高地及亞馬遜盆地的關鍵樞紐,促進了文化與經濟的交流。
夏迪博士是卡拉爾考古區的負責人,她對Peñico的發掘工作,延續了卡拉爾文明「無戰爭」的和平理念,並強調了該文明在面對氣候變遷等環境挑戰時展現出的韌性與適應能力。Peñico的出現,為理解卡拉爾文明在約公元前1800年衰落後,安第斯社會如何展現文化延續性與社會經濟結構的調適能力提供了重要線索。
遊客現在可以親臨Peñico的遺址,探索其保存完好的建築群,並透過現代化的解說中心提供的數位重建,更深入地想像這座古城的昔日輝煌,進一步豐富對前哥倫布時期秘魯歷史的認識。這座城市的戰略性地理位置,也再次印證了古代安第斯文明在建立廣泛貿易網絡方面的卓越能力,這些網絡不僅促進了物資交換,也加速了文化思想的傳播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