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PIK)於2025年9月24日發布的最新報告,海洋酸化已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並跨越了關鍵的安全界線。報告指出,海洋中的霰石濃度已降至工業化前水平的80%以下,這標誌著九大「地球行星邊界」中的第七項已被嚴重破壞。行星邊界的概念於2009年首次提出,旨在識別維持地球穩定性的九個關鍵過程,目前已有包括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改變在內的六項邊界被跨越。海洋酸化主要由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CO2)吸收所引起,現已成為對地球健康的一項重大威脅。
自工業時代開始以來,海洋表面的pH值已下降約0.1個單位,相當於酸度增加了30%至40%。這種變化對依賴碳酸鈣形成外殼或骨骼的生物構成了嚴重威脅,例如珊瑚、軟體動物和重要的浮游生物。這些生物的逐漸消失可能擾亂食物鏈,進而影響沿海社區的糧食安全。報告強調,海洋酸化是燃燒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直接後果。其他六項已被嚴重破壞的行星邊界包括氣候變遷、森林砍伐、生物多樣性喪失、合成化學物質(包括塑膠)的擴散、淡水資源短缺以及氮循環的失衡。目前僅剩大氣中的氣溶膠(空氣污染)和平流層臭氧含量這兩項行星邊界尚未被跨越。
海洋酸化日益嚴重的情況,凸顯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的迫切性。雖然設立海洋保護區(MPAs)和批准《公海條約》等國際協議是邁向海洋保育的重要步驟,但仍需採取更快速、更協調的行動來減緩酸化效應並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這項嚴峻的現況不僅揭示了地球系統的相互關聯性,也警示我們必須全面應對環境挑戰,以確保地球的永續發展。
研究顯示,自工業革命以來,海洋pH值已從8.2降至8.1,酸度增加了30%。這種變化對依賴碳酸鈣構建外殼和骨骼的海洋生物,如珊瑚、貝類和某些浮游生物,構成了嚴峻挑戰。例如,翼足類(pteropods),一種微小的海蝸牛,已出現外殼損傷的跡象,牠們是許多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來源,其數量的減少會影響整個食物鏈。此外,海洋酸化還可能削弱海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穩定。
面對此危機,科學家們呼籲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例如,恢復海藻和海帶森林被認為是應對海洋酸化和氣候變遷的有效自然方法,牠們能以比陸地森林快20倍的速度吸收二氧化碳。同時,減少碳排放是根本解決之道,包括轉向再生能源和實施碳捕捉技術。國際合作,如《公海條約》的簽署,也為保護海洋生態系統提供了重要的框架。這些努力不僅有助於減緩海洋酸化,更能保護依賴海洋資源的沿海社區和全球糧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