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科學家們透過在納加蘭德發現的化石葉片,揭示了約三千四百萬年前南極冰蓋的形成與印度季風系統早期演化之間存在著重要的關聯。這項突破性研究由勒克瑙的Birbal Sahni古生物科學研究所和德拉敦的Wadia喜馬拉雅地質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共同進行,他們運用先進的氣候重建技術,證實了納加蘭德的Laisong地層在那個古老時期經歷了異常高的降雨量和溫度。
研究的關鍵在於這些化石葉片的年代,恰好與南極洲開始形成大規模冰蓋的時間吻合。這表明了一個全球性的連結:南極冰的增長改變了全球的風力與降雨模式,導致了被稱為「熱帶輻合帶」(ITCZ)的熱帶雨帶向熱帶地區移動,進而觸發了印度東北部強烈的季風降雨。科學家們利用氣候葉片分析多變量計畫(CLAMP)方法,透過分析化石葉片的尺寸、形狀和結構,成功重建了當時的古氣候條件。結果顯示,當時納加蘭德的氣候比現今更加濕潤和溫暖,這與南極冰川作用帶來的全球氣候變遷高度一致。
CLAMP方法是一種多變量統計技術,它利用葉片形態學來量化地估計古氣候參數,能夠從31種常見的宏觀葉片特徵中推導出24種不同的氣候參數,這為理解遙遠的過去提供了精確的工具。此外,研究也強調了南極洲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儘管地理上孤立,但南極洲的冰蓋變化,如約三千四百萬年前主要冰蓋的出現,深刻影響了海平面、大氣環流和海洋環流。熱帶輻合帶(ITCZ)的季節性移動是熱帶降雨模式的關鍵驅動因素,它決定了熱帶地區的乾濕季節,並在更廣泛的區域塑造了季風氣候。
這項古老的故事為當代提供了寶貴的啟示。隨著現代氣候變遷加速南極冰的融化,熱帶輻合帶可能再次發生偏移,進而擾亂熱帶地區的季風模式。這種潛在的變化可能對印度產生深遠的影響,因為季風對其農業、水資源安全以及數百萬人的生計至關重要。這項研究不僅闡明了地球氣候系統的全球相互關聯性,也提醒我們,即使是遙遠地區的氣候事件,也能在不同大陸之間產生迴響。透過深入研究過去的氣候變遷,我們能更好地為應對未來挑戰做好準備,並培養對地球動態系統更深刻的理解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