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化石層揭示大滅絕後海洋生態系統的快速復甦

编辑者: Tetiana Martynovska 17

來自斯匹茨卑爾根的北極化石大發現揭示了一個距今約2.49億年的海洋世界,充滿了古代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類和鯊魚。

2025年11月13日,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宣布了一項重大發現:他們在斯瓦爾巴群島中的斯匹次卑爾根(Spitsbergen)北極島嶼上,挖掘出超過三萬件海洋化石。這些遺骸的歷史可追溯至約2.49億年前,精確地捕捉了生命在毀滅性的「二疊紀末大滅絕」(EPME)之後僅僅數百萬年的樣貌。這場被稱為「大死亡」的事件,曾導致全球超過90%的海洋物種消失殆盡。

這次發掘工作從一個集中分佈、面積達36平方公尺的骨層中,收集了超過800公斤的化石材料。這些豐富的遺存包括牙齒、骨骼和糞化石(coprolites),代表著古代海洋生物群的多元組合,涵蓋了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硬骨魚類和鯊魚等。此項發現直接挑戰了早期的科學模型。過去的觀點認為,在「大死亡」之後,海洋群落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恢復,舊的估計甚至認為復甦期接近八百萬年。

在這個化石群中,物種的多樣性尤其引人注目。其中包含了頂級掠食者魚龍類(ichthyosaurians)的殘骸,以及較小的魚鰭類(ichthyopterygians),例如長吻格里普魚(*Grippia longirostris*),還有如阿法納拉瑪(*Aphaneramma*)等海洋兩棲動物。這些多樣物種的共存,清晰地描繪出一個已經建立起來的複雜營養網絡(trophic network)。這種顯示食物鏈已然穩固的複雜程度,強烈暗示著生物多樣性在滅絕事件發生後,僅僅在短短三百萬年內就實現了快速的復甦。

這項研究是奧斯陸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at the University of Oslo)與斯德哥爾摩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Swedish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n Stockholm)科學家們的跨國合作成果,目前這些珍貴的標本皆由這兩所機構典藏。儘管這些材料最初於2015年就被發現,但隨後的挖掘和分析工作耗費了近十年的時間。透過先進的地層學研究,研究人員得以進行精確的定年,將這個骨層鎖定在早三疊世中期,具體來說是斯帕斯期(early Spathian age)。

這項突破性的成果以「最早的海洋四足動物生態系統揭示三疊紀海洋群落的快速複雜化」(Earliest oceanic tetrapod ecosystem reveals rapid complexification of Triassic marine communities)為題,發表在權威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斯匹次卑爾根的這一群落,以其物種豐富度而言,被定位為已知最早的三疊紀時期海洋脊椎動物群中,物種最為豐富的之一。這次快速的「生態系統重置」(ecosystem reset),不僅為生命在經歷全球性災難後所展現出的強大韌性提供了佐證,也為我們提供了窺見恐龍時代海洋生態系統初現面貌的無價視角。

來源

  • NDTV

  • Arctic fossils reveal complex and diverse Early Triassic marine vertebrate communities

  • Fossils of ancient marine predators have been discovered on an Arctic mountain

  • Oldest oceanic reptile ecosystem from the Age of Dinosaurs found on Arctic island

  • Earliest ichthyosaur fossil discovered on remote Arctic Island

  • Permanent exhibition: A Changing World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北極化石層揭示大滅絕後海洋生態系統的快速復甦 | Gay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