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育工作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兩種夏威夷原生陸生蝸牛—— Godwinia caperata 和 Hiona exaequata——在可愛島(Kauaʻi Island)被重新發現。這兩個物種近一個世紀以來未曾現蹤,為極度瀕危的夏威夷陸生蝸牛族群帶來了一線希望。夏威夷的陸生蝸牛是全球最受威脅的物種之一,已有數百種滅絕,估計高達 90% 的生物多樣性已喪失。這次的重新發現,凸顯了持續的調查、社區參與和合作保育行動在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這些蝸牛在夏威夷傳統文化中佔有深厚的地位,被譽為「森林之聲」,在歌曲和故事中受到尊崇。每一個倖存的物種都代表著數百萬年的演化歷程以及深厚的文化連結。夏威夷州長喬許·格林(Josh Green)宣布 2023 年為「卡胡利年」(Year of Kahuli),以強調增加研究和保育工作的關鍵必要性,並將這些蝸牛視為「森林的寶石」和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指標。重新發現的蝸牛目前正被細心照料,安置於畢夏普博物館(Bishop Museum)的 Pūpū Ola:Kāhuli 保護飼養研究中心。對牠們生存狀況的研究,有望為保護其他脆弱物種提供關鍵的洞見。
這兩個物種的學名 Godwinia caperata 和 Hiona exaequata 分別於 1852 年和 1846 年被首次描述。牠們的重新出現,是畢夏普博物館與可愛島森林鳥類復育計畫(Kauaʻi Forest Bird Recovery Project)等合作夥伴多年努力的成果。夏威夷陸生蝸牛面臨著棲地破壞、外來入侵物種的威脅,例如老鼠、變色龍和玫瑰掠食性蝸牛(Euglandina rosea),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等嚴峻挑戰。
儘管如此,這次的發現仍被視為保育戰線上的「一線希望」。畢夏普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 Norine Yeung 博士表示:「這些小小的蝸牛提醒我們,夏威夷的森林仍然蘊藏著隱藏的寶藏。」該博物館的 Pūpū Ola 中心目前飼養著 42 種其他陸生蝸牛,並積極研究牠們的棲地、生態和行為,以指導未來的保育工作。了解這些物種為何能在眾多物種滅絕的情況下倖存下來,或許能為保護夏威夷的生物多樣性提供寶貴的經驗。這次的保育成功,也歸功於公部門、學術機構、教師和當地學生的長期合作。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對於推動持續的調查、教育推廣和能力建構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