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無形威懾:非洲哺乳動物對人語的警覺遠超獅吼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Greater Kruger National Park)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生態現象:非洲草原上的哺乳動物對人類聲音的恐懼程度,已遠遠超越了對該地區頂級掠食者——獅子的反應。這項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Western University)的莉安娜·札內特教授(Professor Liana Zanette)領導的科學探究,已發表於權威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研究結果為人類活動對全球野生動物行為的深遠影響,提供了新的量化證據。

研究團隊在旱季期間,於水源地部署了隱蔽的自動攝像與揚聲器系統,以記錄動物在聽到不同聲音時的行為模式。這些測試聲音包括使用當地語言的平靜交談聲、獅子的低吼與咆哮聲,以及模擬狩獵的槍聲和狗吠聲。數據分析顯示,在受測的19個哺乳動物物種中,近九成五(95%)的物種在聽到人類談話聲時,表現出比聽到獅吼更迅速的逃離反應,甚至比聽到槍聲或狗吠時的反應更為劇烈。整體而言,動物在聽到人語時逃離水窪的速度快了約百分之四十,且逃跑的機率是聽到獅子聲音時的兩倍之多。

這種普遍的警惕性,確立了人類在生態系統中作為「超級掠食者」的獨特地位。札內特教授指出,人類對野生動物的殺傷率遠高於其他大型肉食動物,這使得人類的聲音成為一種更深層次的危險信號。特別是象群和犀牛,在聽到人語時展現出極為迅速的撤離行為。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部分象群在聽到獅吼時,可能因對水源的依賴性而稍有猶豫,甚至有觀察指出,大象在聽到獅子聲音時,會主動靠近或攻擊揚聲器,但面對人聲時則立即退避。

這項研究不僅證實了人類「恐懼生態學」的影響力,也與北美、歐洲和亞洲等地的實驗結果相互印證,顯示全球範圍內的野生動物普遍對人類抱持著超越其原生頂級掠食者的戒心。這種深植的警覺性,提醒著保育工作者,在自然環境中,人類的聲音和存在本身,已成為影響生物群落動態的關鍵因素。這份發現促使我們必須以更為謙遜和負責任的態度,審視自身在地球網絡中的定位與影響。

來源

  • ScienceAlert

  •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Times of India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