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開創性研究,深入揭示了犬科動物(如狼、狐狸)與貓科動物(如美洲獅、花豹)之間截然不同的移動模式。這項由全球科學家合作進行、分析了超過1,200隻動物數據的研究,發現犬科動物傾向於遵循可預測的路徑,而貓科動物則展現出更為分散的移動方式。這種差異與牠們各自的飲食習慣、狩獵策略及社會結構息息相關。犬科動物常為雜食性且為群體狩獵者,可能追逐獵物,而獨居的肉食性貓科動物則採用不同的策略。研究利用基於物理學的模型來繪製動物的「路線」,凸顯了研究人員跨學科的合作方法。
這項大規模研究,匯集了來自六大洲34個物種的1,239隻食肉動物的GPS追蹤數據,是迄今為止對食肉動物移動生態學最全面的檢視。研究結果顯示,犬科動物在其活動範圍內擁有更高密度的既定路線,且更頻繁地使用這些路線,平均而言,牠們的路線數量比貓科動物多出15%至33%。科學家們推測,這種行為上的差異可能源於深層的演化因素,特別是嗅覺能力的差異。犬科動物擁有比貓科動物更敏銳的嗅覺,這可能幫助牠們識別並記住偏好的移動路線,從而形成牠們的「路線系統」。相較之下,貓科動物的移動模式更為隨機和廣泛,這可能與牠們獨特的狩獵方式和對環境的探索需求有關。
這些發現對保育工作具有重大意義。犬科動物依賴可預測路線的特性,使其更容易受到道路等人類建造的屏障影響,但也意味著牠們能從野生動物通道等設施中獲益。然而,貓科動物廣泛且分散的移動模式,為制定有效的保護策略帶來了獨特的挑戰,因為單一的保護結構可能難以涵蓋牠們的活動範圍。
該研究始於COVID-19疫情期間的初步討論,最終匯集了來自177位研究人員的全球數據集,展現了跨學科合作的力量,將生態學與物理學、統計學等領域的工具相結合,以揭示動物行為的複雜模式。這些深入的洞察不僅挑戰了先前關於掠食者移動生態學的假設,即認為牠們的移動是隨機的,更為未來的保育規劃和對動物行為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