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重大突破:綠蠵龜(Chelonia mydas)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降級至「無危物種」

綠蠵龜(Chelonia mydas)的保育狀況獲得顯著改善,這強烈證明了有針對性的保育措施確實有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此物種從原先的「瀕危物種」類別,調整至「無危物種」(Least Concern)。這項令人振奮的轉變反映出全球族群數量驚人的復甦,據估計,自1970年代以來,其數量已增加了約28%。

這一成果是全球各地有計畫行動的直接結果,體現了人類對生態保護的承諾。關鍵措施包括確保重要的築巢沙灘安全無虞,以及推行能將誤捕機率降至最低的漁業操作規範,從而大幅減少了因漁網造成的死亡。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海龜物種中,綠蠵龜是唯一主要以植食為主的,牠們以海草為食,藉此維護了海底草地的健康,間接為許多魚類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棲息地。

追溯歷史,綠蠵龜的肉和蛋曾是人類大量捕撈的目標,導致其數量急劇下降,一度面臨滅絕危機。然而,大多數國家實施嚴格的狩獵禁令,成為扭轉局勢的關鍵轉捩點。以東非的塞席爾群島為例,由於受到嚴密保護,築巢雌龜的數量從1960年代的500至600隻,大幅增長到2011年的5000隻。這清楚地展示了透過負責任的行動改變外部環境後,自然界立即產生的積極回應,證明了保育工作的巨大潛力。

儘管取得了這項突破性的進展,專家們仍呼籲大眾不可掉以輕心,必須保持高度警覺。棲地因沿海開發而遭到破壞、非法貿易等威脅依然是真實存在的挑戰,需要持續投入心力於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此外,氣候變遷同樣對綠蠵龜的築巢地點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當前這個時刻並非終點,而是再次確認:只要有集中的集體意願,即使是最脆弱的生命形式,其發展軌跡也能被成功改變。

綠蠵龜是體型龐大的生物,其科學分類包含如Chelonia mydas mydas和Chelonia mydas agassizii等亞種。成年個體的體重可達70至200公斤,堪稱海洋巨獸。牠們的顏色從橄欖綠到深棕色不等,但名稱的由來並非來自龜殼的顏色,而是因為牠們體內脂肪的顏色呈綠色。綠蠵龜的復育故事,強而有力地提醒我們:當我們將注意力集中在造成生態失衡的根本原因上時,永續發展和生態平衡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

來源

  • semafor.com

  • WWF News

  • NOAA Fisheries

  • Fauna & Flora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保育重大突破:綠蠵龜(Chelonia mydas)獲國際自然保護聯盟降級至「無危物種」 | Gaya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