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海獅命運的對比:生態變遷與毒性威脅的雙重考驗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在美國太平洋沿岸,加州海獅族群的數量動態呈現出驚人的分歧,這鮮明地體現了環境中細微變化對海洋哺乳動物的深遠影響。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周邊的族群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增長,數量達到歷史新高;然而,牠們在加利福尼亞灣(Gulf of California)的同類卻持續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這種命運的兩極化,凸顯了我們必須進行更深入的分析,不能僅僅依賴籠統的族群指標來評估其健康狀況。
研究結果揭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發現:儘管這兩個族群的健康狀況截然不同,但牠們所攝取食物的能量價值幾乎一致。例如,海峽群島海獅的食物能量密度與其對照組相當,約為每克 5.4 千焦耳(5.4 kJ/g)。這項發現質疑了單純將族群差異歸咎於食物品質的簡單解釋。相反地,它強烈暗示了環境的異質性在塑造這些分歧趨勢中扮演了更為關鍵的角色。研究人員指出,每個海獅群體都棲息在獨特的生態棲位中,當地的環境條件決定了其繁榮或衰退的結局。
氣候變遷加劇了其中一個嚴重的環境因素:有害藻華(HABs)的頻繁爆發。這些藻華會產生神經毒素,例如藻酸(domoic acid)。當海獅食用累積了藻酸的小型魚類,如沙丁魚和鯷魚時,毒素會攻擊牠們的大腦,引發抽搐、記憶力喪失,在嚴重情況下甚至導致死亡。過去並非每年都會發生的藻酸爆發,現在正變得越來越頻繁,構成了持續的威脅。舉例來說,海洋哺乳動物中心(Marine Mammal Center)在 2023 年共處理了 651 隻出現藻酸中毒症狀的海獅個體,這一數字遠超往年。這種神經毒素不僅會導致急性病症,還可能引發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包括癲癇症。
在加利福尼亞灣,始於 1980 年代末期的長期暖化現象,解釋了該地區趨勢變異性的高達 92%。這導致從 1991 年到 2019 年間,當地海獅族群數量縮減了 65%。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海峽群島的族群自 1980 年代以來每年都以百分之幾的速度增長,並於 2008 年達到了其環境承載力。然而,墨西哥境內的大多數海獅群落卻呈現出相反的衰退景象。這清楚地表明,為了維持族群的永續性,我們必須制定適應特定區域海洋條件的保育策略。資源管理必須考量這些地域性的特殊性,才能全面增強所有加州海獅群體的整體韌性與生存能力。
來源
Scienmag: Latest Science and Health News
NOAA Fisheries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Mongabay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