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西部標誌性的野牛,其歷史是一部從瀕臨滅絕到重獲新生的壯麗史詩。近期一項由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於2025年3月發表在《遺傳學期刊》(Journal of Heredity)的研究,揭示了黃石國家公園內野牛種群的一個重要轉變:這些曾經被認為是獨立的兩個野牛群體,如今已融合成一個單一、基因健康的跨繁殖種群。這項發現不僅是科學上的里程碑,也為這片土地的生態保育與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由James Derr博士和Sam Stroupe博士領導的研究團隊,透過分析野牛的基因標記,證實了過去二十年間,黃石公園內的野牛在行為模式上發生了顯著變化,使得原本分隔的族群得以自由交配,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此前的研究曾指出兩個獨立的野牛群體,但最新的基因數據顯示,牠們已不再具有顯著的遺傳差異。目前,黃石公園的野牛數量約在3,500至6,000頭之間,這顯示了保育工作的顯著成效,也標誌著野牛從19世紀末的滅絕邊緣(當時數量銳減至僅剩約23頭)逐步恢復的堅韌生命力。
野牛在北美草原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關鍵的基石物種角色。牠們的啃食習慣有助於維持草原的多樣性,而牠們打滾形成的窪地(wallows)則能匯集雨水,成為其他野生動物重要的水源。黃石公園作為美國唯一一個野牛自史前時代以來持續存在的野生棲地,其野牛的復育歷程尤為關鍵。1902年,從蒙大拿和德州引入的野牛對公園內殘存的野牛種群進行了補充,為今日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為進一步鞏固這項保育成就並應對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於2025年6月公布了最新的野牛管理計畫。該計畫旨在將野牛數量維持在一個生態可持續的範圍內,並特別強調與美國原住民部落的合作。計畫的核心內容包括透過「野牛保育轉移計畫」(Bison Conservation Transfer Program)將野牛重新安置到部落土地,以及支持部落狩獵,以更自然的方式調節野牛數量,同時也恢復部落與野牛之間深厚的文化連結。
部落的參與對於野牛的長期保育至關重要。透過轉移計畫,不僅減少了野牛被宰殺的數量,更重要的是,這項計畫讓野牛重新回到牠們祖先的土地上,延續了部落與這些神聖動物之間古老的文化傳承與精神聯繫。部落依循條約權利進行的狩獵,是這種恢復性行動的一部分,象徵著對自然秩序的尊重與對文化根源的追尋。
黃石公園野牛種群的統一,不僅是科學研究的重大發現,更是對生命韌性與生態系統恢復力的深刻體現。這項進展為我們展現了透過協作與尊重自然規律,能夠在保護標誌性物種的同時,也滋養文化傳承與生態平衡,共同譜寫出一曲關於生命、歷史與未來和諧共存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