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古老的人鳥合作關係面臨式微危機

编辑者: Olga Samsonova

在非洲大陸上,一種人類與大擬蜜鴷(Greater Honeyguide)之間長達數千年的互惠合作關係正逐漸式微。這種獨特的跨物種夥伴關係中,鳥兒會引導人們尋找隱藏的蜂巢,而人類則分享蜂蜜和蜂蠟作為回報。這種傳統在莫三比克的尼亞薩保護區(Niassa Special Reserve)等地尤為重要,深深植根於當地社群的生計與文化之中。

這種非凡的協作始於鳥兒發出的特殊鳴叫聲,吸引人類的注意,隨後牠們會飛越樹林,指引方向。研究人員,如克萊爾·斯波蒂斯伍德(Claire Spottiswoode)和布萊恩·伍德(Brian Wood)博士的研究證實了這種溝通的有效性。他們發現,鳥兒能辨識並回應不同社群獨特的呼喚聲,例如瑤族(Yao)的顫音與低吼,以及哈扎族(Hadza)的哨聲。據研究,哈扎族人藉助蜜鴷尋找蜂巢的機率比單獨尋找高出560%,而博蘭族(Boran)的尋蜜時間更因此縮短了約三分之二。在尼亞薩保護區,高達75%的野生蜂蜜採集都依賴這些鳥類的協助,為當地社群帶來可觀的經濟價值,並將其視為幸運的象徵。

然而,隨著現代化的腳步,這項古老的傳統面臨嚴峻的挑戰。都市化進程、糖的普及以及現代養蜂技術的發展,都削弱了人們對傳統尋蜜方式的依賴。當人們能透過更便捷的方式獲取甜味,這種共生關係便開始瓦解。此外,一些文化中流傳的傳說,若未妥善回報蜜鴷,牠們可能會將尋蜜者引向危險,也反映了這種關係中微妙的平衡。這種轉變不僅威脅到大擬蜜鴷的族群數量,也讓這項承載著豐富文化意義的傳統面臨失傳的危機。在許多非洲地區,這種合作模式已幾乎消失,令人警惕。

這段人鳥合作的歷史,不僅是生態學上的奇蹟,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智慧體現。它提醒我們,在追求進步的同時,也應珍視那些連結我們與自然界、蘊含深厚文化底蘊的古老連結。當我們重新審視這些傳統的式微,或許能從中汲取力量,理解萬物相互依存的深刻道理,並思考如何在現代社會中,重新連結並傳承這些寶貴的智慧,讓這種跨越物種的夥伴關係,在新的時代找到延續的可能。

來源

  • Die Presse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Mongabay

  • National Geographic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