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士蘭大學(UQ)的研究揭示了澳洲蜥蜴對蛇毒的抵抗力,展示了生物面對威脅時的適應能力. 這項研究為開發蛇咬傷的生物醫學療法提供了新方向.
UQ的Bryan Fry教授的研究集中在煙鹼型乙酰膽鹼受體上,此為蛇毒神經毒素攻擊的目標. 蜥蜴在受體的結合位點上發展出突變,從而阻止蛇毒引起麻痺.
UQ的Uthpala Chandrasekara博士在實驗室驗證了這些突變. 研究顯示,經過修飾的受體對蛇毒沒有反應.
大蜥蜴(Bellatorias frerei)與蜜獾具有相同的抗性突變 ,突顯了針對毒液威脅的多樣化進化策略.
研究發現,澳洲的 Major Skink (Bellatorias frerei) 演化出了與蜜獾相同的抗毒突變. 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澳洲蜥蜴神經毒素抗性的25個獨立案例. 這種抗性是在有毒的 elapid 蛇(如太攀蛇)抵達澳洲後演化出來的.
研究人員發現,澳洲蜥蜴獨立發展出多種突變,阻止蛇毒蛋白附著,從而避免了神經肌肉效應. 這種演化是趨同演化的例子,不同物種針對共同的環境挑戰發展出相似的生物學解決方案.
研究揭示了蜥蜴實現抗毒性的兩種主要機制. 其中一種機制涉及在受體蛋白鏈的187位插入精氨酸,從而擾亂毒素與受體之間的分子相互作用. 另一種機制涉及添加糖分子以物理性阻斷毒素.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分子科學雜誌》上 ,為開發更好的蛇咬傷治療方法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