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主義如何影響長壽:積極心態力量的科學實證
编辑者: Liliya Shabalina
當我們聽到「樂觀」這個詞彙時,腦海中往往浮現的是一種無憂無慮的心境,或是單純「往好處想」的習慣。然而,樂觀的本質遠遠超越了單純的性格特徵。現代科學研究明確指出:樂觀主義是影響長壽與健康的關鍵要素,其重要性甚至能與規律的體能活動和均衡的營養攝取相提並論。
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於2019年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期刊上的研究(Kawachi & Kubzansky),他們追蹤了超過70,000名女性和1,500名男性的健康數據。研究結果令人驚訝:那些樂觀程度最高的受試者,其壽命平均延長了11%至15%,同時,他們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比不那麼樂觀的人群低了38%。
伊利諾伊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學者們在2012年《Psychological Bulletin》上發布的報告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樂觀者罹患中風和心臟病發作的風險顯著降低,幅度介於30%至35%之間。由此可見,積極的心態實質上對心臟健康具有保護作用。
樂觀主義者通常展現出以下行為模式:
更積極地參與體育鍛鍊,
堅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擁有穩定且充足的睡眠品質,
生病後復原速度較快,
能更快做出有助於生活和諧的決策。
當一個人堅信「一切都會成功」時,他們自然會選擇能夠印證此信念的行動,例如注重身體保養、充分休息以及給予他人支持。這便啟動了一個正向因果循環,內在的心態設定,真切地塑造了個體的生理狀態。
人格遺傳學領域的研究(Plomin et al., 1992年發表於《Behavior Genetics》)揭示,大約有25%至35%的樂觀傾向取決於先天遺傳特徵。然而,剩下的65%至75%,則是我們可以透過後天努力培養與發展的。
換言之,樂觀並非天賜的禮物,而是一種需要刻意練習的「心智運動」。它一步步地發展,最終內化為一種穩固的習慣。
心理學家蘿拉·金(Laura King)在2001年《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期刊中提出了一種名為「最佳自我」(Best Possible Self)的技術,這是培養樂觀精神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該方法的精髓相當簡潔:首先,想像五年後的自己,正過著最理想版本的生命。詳細描繪您身處何地、從事何種工作、以及內心的感受。其次,將這些細節書寫下來,視其為一份內在的劇本,而非單純的夢想,並加入豐富的情感體驗。最後,連續一週每天重讀這份劇本,並想像這已經是您當下的現實生活。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每天僅花費10分鐘進行此類練習,也能顯著提高個人的樂觀程度,同時降低焦慮感,並增強生命的意義感。
積極思考的作用猶如「複利效應」——日常生活中微小的選擇不斷累積,從而建立起日益穩定的內在狀態。隨著時間推移,身體會對此做出反應:炎症減輕、血壓恢復正常,心臟與大腦的功能也得到改善。
每一次微笑、每一個善意的舉動、每一份感恩的心情,都如同您存入「生命銀行」的小額投資。只要不被恐懼和疑慮所侵蝕,這份資本便會持續增長。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樂觀主義:
以「今天有什麼事情會順利發生?」這個問題開啟早晨。
以感恩的心態結束一天,即使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每週進行一次「最佳自我」的視覺化練習。
多與那些給予支持和啟發的人交流。
最關鍵的是——留意生活中已經運作良好的部分。
樂觀主義並非盲目地相信好事會發生。它是一種成熟的決策能力,即使面對困難,也能看見潛在的機會,並將注意力投入到生命得以成長之處。
《PNAS》(2019年)的研究人員證實:樂觀者不僅壽命更長,生活品質也更優越。他們更常感受到滿足感、具備更強的抗壓能力,並享有內心的平靜。
或許,這才是長壽的真正秘訣:我們追求的不僅是為生命增添歲月,更是為歲月增添生命的活力與意義。
來源
Inc.
Opto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PubMed Central
閱讀更多有關此主題的新聞: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