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馬格努斯·法老·漢森(Magnus Pharaoh Hansen)和克里斯托夫·赫爾姆克(Christoph Helmke)共同發表了一項可能徹底改變中美洲歷史認知的突破性研究。這項成果於2025年10月6日刊登在《當代人類學》(Current Anthropology)期刊上。他們堅稱,裝飾著古代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壁畫和文物上的象形文字系統,是一種完整的書寫形式。長期以來,與瑪雅文字記錄不同,特奧蒂瓦坎的文字一直未能被解讀,但現在科學家們相信,它編碼了尤托-阿茲特克語系(Uto-Aztecan)的一種早期形式。
特奧蒂瓦坎約建於公元前100年,曾是當時中美洲最大的城市中心之一,在其鼎盛時期居民數量超過125,000人。儘管這座城市規模宏大,但其居民的族裔組成和所使用的語言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過去的主流觀點認為,在這座多民族城市中存在多種方言並存的現象。然而,赫爾姆克和漢森提出了一個新的假設:一個使用尤托-納瓦(Uto-Nahua)語系的主導群體留下了主要的書面遺產,這與該城市先前被認為的語言多樣性形成了鮮明對比。
這項解讀突破的關鍵在於應用了比較語言學的方法。專家們將特奧蒂瓦坎的象形文字與尤托-阿茲特克語系中更為古老的階段進行了比對,並與現代的後裔語言,例如阿茲特克人的納瓦特爾語(Nahuatl),以及科拉語(Cora)和維喬爾語(Huichol)等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人員採用了「語音借用」(rebus method)的解讀技巧,並運用了與特奧蒂瓦坎歷史時期相符的語言學知識,從而獲得了極具前景的解讀結果。漢森特別指出,如果僅使用現代納瓦特爾語來嘗試解讀這些文本,將會犯下時代錯誤(anachronism)。
這項發現對於中美洲的遷徙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這些文字確實反映了尤托-納瓦語系的祖先語言,那麼這可能意味著阿茲特克人的語言——納瓦特爾語的使用者,並非是在特奧蒂瓦坎衰落(約公元600年)之後才來到墨西哥中部,而是他們的根源直接追溯到這座古城。換言之,尤托-納瓦社群可能比先前設想的更早成為特奧蒂瓦坎文化特性的主要塑造者和建築師。儘管這項發現意義重大,但作者們也承認,這僅是第一步,需要進一步擴充文本語料庫才能進行最終的驗證和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