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原住民語言的數位復興:科技如何延續古老文化命脈

编辑者: Vera Mo

秘魯官方認可多達48種本土語言,然而在這些語言面臨消亡威脅的背景下,一場重大的轉變正在發生:年輕世代正積極運用現代科技,致力於保存與發展如克丘亞語(Quechua)和希皮博-科尼博語(Shipibo-Konibo)等原住民語。這場運動已超越單純的文化遺產維護,轉變為一場活躍的數位創造,讓數百年來的傳統在媒體空間中煥發新的生機。

這些復興行動不僅來自基層社區,也獲得教育機構的支持,成功地將傳統與尖端技術結合。在庫斯科(Cusco)和烏卡亞利(Ucayali)等地區,社區利用地方廣播電台以母語進行廣播,藉此鞏固當地的身份認同。像是希皮博廣播電台(Radio Shipibo)、安第斯之眼(Ñawi Andino)以及阿沙寧卡調頻(Asháninka FM)等電台,巧妙地將傳統廣播形式與播客(Podcast)和串流媒體服務整合,將語言的使用範圍擴展到核心使用者圈子之外。根據秘魯文化部提供的數據,目前有超過70家鄉村廣播電台以原住民語言播放內容,覆蓋的聽眾群體超過200萬人。

視聽內容的蓬勃發展成為這場語言復興的關鍵驅動力。意識到傳承文化遺產責任的年輕創作者們,正大量使用TikTok和YouTube等平台。他們在影片中加上克丘亞語、希皮博語和阿沙寧卡語(Asháninka)的字幕,這些內容獲得了數百萬次的觀看,有效降低了社會對不同語言的排斥感,進而將文化多樣性提升為國家級的寶貴資產。

機器學習技術的應用為這個領域帶來了突破性的進展。例如,由大學生發起的「Rimay」倡議,運用自然語言處理(NLP)演算法,實現了克丘亞語和希皮博語的自動字幕生成。這項技術成就為將新聞節目和電影翻譯成原住民語言提供了可能性,使城市觀眾也能接觸到這些內容。此外,文化部與教育部合作推行的「活語言」(Lenguas Vivas)計畫,也正在利用數位工具推動雙語教育的實施。

這場運動不僅是語言的修復,更是對文化根源連結的深刻反思。雖然克丘亞語仍是南美洲最廣泛使用的原住民語言之一,擁有約1450萬使用者,但其他語言的處境卻極為危急。舉例來說,秘魯亞馬遜地區的塔烏希羅語(Tausiro),在2017年時僅剩下一位使用者,這突顯了當前數位支持工作所具備的急迫性。透過媒體和科技實現的復興,發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信號:外部環境,包括西班牙語的主導地位,並非保存文化獨特性的不可逾越之障礙。

來源

  • Sur Noticias

  • Ministerio de Cultura del Perú - Informe Nacional de Revitalización Lingüística 2025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