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證實:隱喻是穩固的語言與認知結構,對AI發展具深遠意義

编辑者: Vera Mo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科學數學研究所(MPI MiS)的一項研究,由Marie Teich、Wilmer Leal和Jürgen Jost共同進行,為隱喻的分析建立了正式的框架與實證方法學,證實了隱喻不僅僅是修辭手法,更是穩固的語言與認知結構。該研究利用複雜系統工具,識別出一個具有獨特抽象與具體類別的隱喻網絡,並強調了兩種關鍵的隱喻過程:從具體到抽象主題的映射,以及新映射在具體領域之間的湧現。這些發現表明,隱喻是由對比與張力所驅動,進而促進了概念的重新建構與新相似性的發現。

認知語言學領域的專家指出,隱喻是人類思維、推理和想像的基礎,而非僅僅是語言的一部分。這項研究的結果與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一致,即隱喻是理解抽象概念的關鍵機制,透過將具體經驗映射到抽象領域來達成。例如,我們常以空間概念來理解時間,如「我們接近截止日期」或「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了」。這種空間化時間的現象,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反映了我們大腦組織資訊的基本方式。

此外,研究也揭示了隱喻在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領域的潛在應用。如同隱喻能幫助我們理解複雜的抽象概念,AI領域也積極探索如何運用隱喻來建構更直觀、更易於理解的系統。例如,將AI比喻為「大腦」或「學習者」,雖然有助於初步理解,但也可能帶來過度簡化或誤導的風險。因此,如何選擇和運用恰當的隱喻,對於AI的發展與公眾的認知至關重要。這項研究的發現,對於認知語言學、語言哲學,乃至於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它不僅加深了我們對語言與認知如何相互作用的理解,也為未來探索更複雜的溝通與學習模式提供了新的視角。

來源

  • Phys.org

  •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Physics of Complex Systems: Publication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