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於《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的2025年研究,由墨爾本大學的Charles Kemp與Temuulen Khishigsuren,以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Terry Regier共同進行,證實了語言確實反映了其使用者的文化關切。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600種語言的詞彙比例,深入探討了特定領域的詞彙豐富度。
研究人員透過建立線上模組,讓大眾得以探索這些發現,了解哪些語言擁有最豐富的特定概念詞彙,以及哪些概念在不同語言中發展得最為詳盡。結果呼應了人們的直覺:例如,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澳洲原住民語言在描述沙漠的詞彙上格外豐富,而梵語、坦米爾語和泰語則擁有詳盡的大象詞彙。然而,研究也帶來了令人驚訝的發現,例如為何許多太平洋島嶼語言對氣味的描述如此細膩?以馬紹爾語為例,它能區分「melemel」(血腥味)與「jatbo」(濕衣服的味道)。
此研究支持了語言相對論的假說,暗示語言能夠微妙地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方式。賓州大學的中國語言專家Victor Mair解釋道:「語言並非施加限制,而是引導方向。」薩塞克斯大學的語言學家Lynne Murphy則強調了一個重要的細微差別:「任何語言都能談論任何事物。」關鍵在於溝通的效率,而非認知能力的差異。她進一步指出,語言的演變與文化需求息息相關,例如,某些文化因應其環境和生活方式,發展出特定領域的豐富詞彙,這並非認知能力的優劣,而是價值觀和生活重點的體現。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我們所使用的語言並非中立。如果我們覺得其他語言的詞彙詳盡模式很奇特,那麼其他語言的使用者也可能以同樣的眼光看待英語或法語。正如Murphy所言:「英語和其他語言一樣『不同』。」我們選擇詳盡闡述和細緻區分的詞彙,反映了我們集體的優先事項。因此,比較語言學提供了一個寶貴的鏡子,讓我們在認識到人類共享的共通性之餘,也能反思我們的文化多樣性。例如,有研究指出,像泰語這樣擁有大量與大象相關詞彙的語言,反映了該文化中大象的歷史、宗教和實用價值,這與坦米爾語和梵語對大象詞彙的豐富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顯示了語言如何承載和傳達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