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的馬來西亞,與年輕一代的交流,有時就像在瀏覽一個充滿陌生詞彙和表達方式的即時 TikTok 動態。一個病毒式的 TikTok 影片,就能迅速催生出新的俚語,並迅速滲透到日常對話中,讓教育工作者和家長不禁思考,現實生活中是否也需要字幕。
語言學家將這種現象視為語言演變的自然過程。馬來西亞語言學會前會長 Prof Emeritus Datuk Nik Safiah Karim 強調,每一代人都在創造自己的詞彙來區分彼此,而透過 TikTok 這類平台,俚語的傳播速度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她指出,語言是活的,因為人們使用它,我們必須接受語言隨著使用者的改變而演變。年輕人享受玩弄語言,這並非在破壞語言,而是在展現他們的創造力。真正的危機在於他們忘記在正式場合切換回標準用法時。馬來西亞作為一個多語言國家,長期以來就有語碼轉換的習慣,人們能在同一段對話中流暢地在馬來語、英語和華語之間切換。
馬來亞大學語言與語言學系高級講師 Dr Nik Nur Ainin Soffiya Nik Mat 觀察到,當代的年輕人將社群媒體視為他們生活其中、而非僅僅造訪的空間。這種沉浸式的體驗,促成了融合全球與在地影響的混合式溝通風格,最終形成了獨特的馬來西亞式俚語。她進一步解釋,TikTok 語言的使用反映了當代年輕人文化的流動性。由於數位原住民不僅與網路一同成長,更是被網路所養育,年輕人將社群媒體視為他們居住的「社區」,而非僅僅是「到訪」的地方。這也解釋了為何他們的溝通方式成為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融合體,他們會吸收 TikTok 或流行文化的國際趨勢,加入一些在地元素,最終創造出獨特的馬來西亞俚語。
教育研究員 Lim Jia Wei 指出,俚語是年輕人用來標誌群體認同和歸屬感的工具。特定話語的使用,能為使用者之間建立共享身份的感覺。這與研究發現一致,即網路俚語的出現,不僅展現了年輕人的語言創造力,也反映了數位溝通中更廣泛的社會動態。俚語作為一種身份建構、社會團結和文化表達的工具,具有多重作用。
Dr Nik Soffiya 也提到,如果俚語獲得廣泛且持續的使用,便有可能進入字典。她以「rizz」為例,這個詞在 2023 年被牛津英語詞典選為年度風雲字,證明了源自 TikTok 的俚語,可能在數月內就成為官方詞彙。這顯示了語言的演變具有其韌性與適應性,能夠透過社群媒體的傳播,快速地被廣泛接受並納入正式語言體系。俚語的演變,如「kacip」一詞,從最初指稱堅果工具,到後來形容藥物使用者亢奮的狀態,再到如今在 TikTok 上表示「胡說八道」,都體現了語言意義的動態轉變。
TikTok 俚語在馬來西亞年輕一代中的興起,反映了語言的動態本質及其適應新文化和技術格局的能力。雖然它為日常對話帶來了新表達,但也凸顯了在溝通中語境和受眾的重要性。研究顯示,馬來西亞有 52% 的學生在交流中頻繁使用 TikTok 俚語,其中朋友在傳播中的作用比家人更為顯著。使用俚語的主要動機是娛樂(73.5%),但也包括創造力、展示群體團結和提高溝通效率。熟練的說話者能夠根據情境,在口語和標準語之間自如切換。正如馬來西亞英語的例子,我們在日常對話中使用其休閒形式,在教室或辦公室則使用較為正式的版本。俚語屬於前者,這並不意味著它削弱了後者。這種語言的靈活性,雖然可能降低了年輕一代在正式場合的流暢度,但卻促進了社群媒體上溝通的效率和創造力。此外,表情符號、GIF 和迷因(memes)的運用,也常作為視覺語言的替代,有時減少了使用完整句子的必要性,這也可能導致傳統書寫技巧的弱化。然而,這種現象也為語言的創新和演變提供了新的視角,展現了語言在數位時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