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茲洛·克拉斯諾霍爾卡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末日先知,以藝術力量重申存在價值

编辑者: Vera Mo

瑞典學院宣布,將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匈牙利作家拉茲洛·克拉斯諾霍爾卡伊。評委會讚揚其作品「充滿說服力與預言性,在末日般的恐懼中,再次確立了藝術的強大力量」。這項決定凸顯了當代社會對深刻反思集體挑戰的迫切需求,而高等文學正是承載此類思辨的最佳載體。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於1954年1月5日誕生在匈牙利東南部的久洛市,他獨樹一幟的風格極具辨識度。他的散文往往被拿來與法蘭茲·卡夫卡和托馬斯·伯恩哈德的遺產相提並論,屬於典型的中歐文學傳統,其核心特徵是荒誕主義和怪誕色彩。這位作家童年時期在農民群體中度過,因此他的創作聚焦於衰敗、災難的預期,以及日常世界中隱藏的缺陷等主題。克拉斯諾霍爾卡伊的文學旅程始於1977年,而他的處女作長篇小說《撒旦探戈》(1985年)一經問世,便迅速成為東歐散文的基石,這部作品描繪了一個反烏托邦寓言,講述了在缺乏有意義前景的世界中,人們怪誕的生存狀態。

評論家蘇珊·桑塔格是早期肯定他天賦的重量級人物之一,她稱讚克拉斯諾霍爾卡伊為「末日的宗師」。他的敘事經常設定在模糊的歷史背景下,逐步將尋常的鄉村景觀轉化為光怪陸離的幻象,這深深引起了尋求重新理解全球動盪的現代讀者的共鳴。在他較晚期的作品中,例如2024年出版的小說《赫爾施特 07769》,這位作家將故事背景移至德國,深入探索了美與暴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在克拉斯諾霍爾卡伊的創作生涯中,與導演貝拉·塔爾的合作佔有特殊地位。他們於1994年共同將《撒旦探戈》改編成電影,這部作品為他帶來了國際聲譽,隨後兩人繼續合作改編了小說《抵抗的憂鬱》(1989年)。這些電影化的呈現,有效地將他那複雜且節奏精準的文字傳達給了更廣泛的觀眾。作者本人曾解釋其寫作風格,是出於將整個世界納入文本的必要性:「我的句子之所以長,是因為世界無法容納在短句之中。」有些評論家指出,他的章節有時會變成一個巨大的單一句子,完美地體現了音樂般的樂句結構。

2025年諾貝爾獎的頒發再次將焦點聚集在匈牙利文學傳統的豐富性上,該傳統曾在2002年由凱爾特斯·伊姆雷獲得諾貝爾獎而受到表彰。與許多其他獎項不同,諾貝爾委員會在宣布獲獎者之前,對提名人選的姓名保密到家。頒獎典禮預計將於2025年12月在斯德哥爾摩舉行。這項盛事提醒著世人:藝術保留著其內在的力量,即使在看似崩解的時刻,它仍能轉化人們的感知,並指引我們探索存在的根本真理。

來源

  • Diário do Centro do Mundo

  •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25 - NobelPrize.org

  • Escritor húngaro ganha Prêmio Nobel de Literatura de 2025 - Gazeta do Povo

  • Krasznahorkai László kapta az irodalmi Nobel-díjat - 24.hu

  • Telex: Krasznahorkai László kapta az irodalmi Nobel-díjat

  • Krasznahorkai László kapta az irodalmi Nobel-díjat - Euronew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