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由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主導的開創性研究,揭示了人類語音中一種跨越48種語言的穩定時間模式。研究人員發現,說話者會自然地將語音劃分為「語調單位」(intonation units, IUs),這些單位大約以每1.6秒的穩定間隔出現。這項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分析了來自27個語系、涵蓋偏遠社群語言的650多份錄音。
這些語調單位透過音高、音量和時長的同步變化來標誌,對於促進聽者理解、對話中的輪流發言以及高效的信息處理至關重要。首席研究員Maya Inbar博士強調,這種語音節奏不僅僅是文化習慣,更是深深植根於人類認知和生物學之中。她指出,這種節奏與記憶、注意力及自主行動相關的低頻腦活動模式相吻合,顯示了語音節奏與思維方式之間深刻的聯繫。
共同作者Ayelet N. Landau教授(同時也是倫敦大學學院的成員)補充說,理解這種時間結構有助於連結神經科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為我們理解語言如何與大腦功能互動提供了新的視角。研究還發現,語調單位的出現頻率與音節層級的語速之間存在微弱關聯,這表明語調單位在不同語言中承載著更為均衡的信息負荷。
這項發現為語言學習方法的改進、語音技術的進步以及語言相關疾病治療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潛力。Eitan Grossman教授也參與了這項研究,他的工作專注於語言的普遍性及其演變,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語言結構中存在著超越表層差異的深層規律。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演算法,能夠自動識別語音中的語調單位,並在多種語言中驗證了其準確性,這使得大規模的跨語言比較成為可能。
這項發現不僅加強了語調單位作為語言普遍特徵的觀點,也揭示了語言的普遍屬性與人類生理和認知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提醒我們,在世界語言多樣性的美麗之下,存在著一種共同的節奏,一種大約每1.6秒跳動一次的節奏,這或許是人類溝通協調的生物學基礎。這項研究的意義深遠,它不僅挑戰了語言多樣性排斥普遍性的觀點,更揭示了在數千種不同的語法結構之下,存在著一種共享的時間架構。
這種對話的節奏感,如同生命脈動的自然流露,引導著信息的傳遞與接收,促進著人與人之間的連結與理解。它鼓勵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語言的本質,認識到在看似複雜多變的溝通方式中,存在著一股連結所有人的共同力量,引導著我們在交流中不斷成長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