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徹斯特大學與切斯特動物園的研究人員近期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研究,揭示了鳥類鳴叫聲中存在著與人類語言基本規則相呼應的細微模式。這項發表於《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鳥類似乎傾向於使用較短的聲音,這與人類溝通中觀察到的「齊夫法則」(Zipf's Law of Abbreviation, ZLA)不謀而合。齊夫法則闡述了頻繁使用的詞彙或聲音通常較短,而較少使用的則較長,以此提升溝通效率。
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名為ZLAvian的新方法,並運用R語言套件對來自Bird-DB資料庫的七個物種、共十一群鳥類的鳴聲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鳥類普遍傾向於偏好較短的聲音,然而,在分析的十一群鳥類中,僅有一群展現出明顯遵循ZLA模式的證據。此現象並非全然新穎,早在三十多年前,Jack P. Hailman 就曾觀察到黑頂山雀(black-capped chickadees)傾向於頻繁發出較短的叫聲序列,儘管其模式並非嚴格符合ZLA。
與人類能夠將「television」縮短為「TV」而不改變其核心意義不同,鳥類鳴叫聲的微小變化可能顯著影響其傳達的訊息。例如,在某些物種中,雌鳥會透過特定的音高來評估雄鳥的品質,而較難發出的音符往往能傳達更佳的生理狀況信號。若這些音符被改變,可能導致誤解並影響配偶選擇。這種對意義精確性的高度敏感性,或許能解釋為何ZLA原則在鳥鳴聲中的應用並不一致。
齊夫法則源於「最小努力原則」,是一種生物體追求效率的自然趨勢。在人類語言中,ZLA無論在口語或書面語中都適用。然而,在動物界,包括靈長類、海豚、蝙蝠和蹄兔等,其證據仍然有限。此研究發現,當跨群體進行比較時,ZLA的模式會比單獨分析單一群體時更為明顯。切斯特動物園的保育科學家Rebecca Lewis博士指出,研究鳥鳴聲中的ZLA比研究人類語言更為複雜,並強調跨物種的廣泛研究對於理解語言模式的重要性。她期望ZLAvian套件能協助其他研究者更便捷地探索鳥類乃至其他動物的溝通模式。
儘管研究在某些物種和群體中發現了ZLA的跡象,但其一致性遠不如人類語言。曼徹斯特大學的首席研究員Tucker Gilman博士表示,鳥類與人類在學習溝通的基因和腦部結構上存在相似之處,但這是首次在多個鳥類物種中偵測到一致的ZLA模式。他認為,若ZLA確實存在於鳥鳴聲中,其模式也遠比人類語言來得微弱且不穩定。未來需要更大規模的數據集和更廣泛的採樣,才能更確切地判定此語言法則是否適用於鳥類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