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起,匈牙利推動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高等教育改革,將公立大學轉型為由董事會管理的基金會模式。此舉旨在使大學教育與國家價值觀更緊密地結合,同時提升其在全球學術界的競爭力,這與德國及荷蘭等國家的改革方向有所呼應。這些國家亦經歷了高等教育系統的現代化與差異化,尋求在學術自主與國家戰略之間取得平衡。
匈牙利的「大學2030」計畫設定了宏大的目標:期望至2030年,至少有一所匈牙利大學躋身世界百大名校之列。根據最新的國際排名數據,此目標已初見成效。截至2025年3月,已有十二所匈牙利學術機構位列全球前5%,其中三所更是進入前2%的頂尖行列,例如塞梅爾維斯大學(Semmelweis University)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251-300名區間。根據2025年CWUR排名,羅蘭大學(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 ELTE)躍升至全球第508名,進入前2.4%的行列,顯示改革已初見成效。在這些改革的背景下,巴拉茲·歐爾班(Balázs Orbán)於2024年12月在羅蘭大學成功完成了其憲法議題博士論文答辯,並獲得最高榮譽。儘管此事件引發了關於政治影響力的質疑,但大學方面堅稱其學術程序公正,並未發現不當行為,強調學術成就應基於學術品質而非作者個人。此類事件凸顯了在追求學術卓越與國家目標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學術自由與外部期望之間的微妙平衡。
匈牙利的改革模式為面臨類似挑戰的西方大學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參考。這些改革不僅帶來了學術表現的提升和國際排名的顯著進步,也觀察到學生入學人數的增加以及大學國際影響力的增強。例如,國際科學出版物增加了50%,大學產業收入翻倍,專利申請量更是增加了七倍,顯示出學術界與產業聯繫的緊密化。
然而,這些改革也引發了歐洲聯盟的關切。歐盟對新的大學治理結構可能侵犯學術自主性表達了擔憂。自2022年12月起,歐盟因持續存在的法治問題和潛在的利益衝突疑慮,暫停了匈牙利大多數大學參與「伊拉斯謨+」(Erasmus+)和「地平線歐洲」(Horizon Europe)等歐盟研究與交流項目的資格。匈牙利政府則認為歐盟的措施帶有歧視性,並已啟動國內的「HU-rizont」和「Pannonia」計畫以支持其學術界。
總體而言,匈牙利的高等教育改革展現了將國家價值觀與學術進步及全球地位相結合的重大努力。儘管在學術成就和國際認可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果,這些改革也促使人們深入探討如何在政府影響力與學術自由之間尋求恰當的平衡點,這對全球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