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生物學探討:壓力情境下,身體反應如何搶先於意識思維

编辑者: Elena HealthEnergy

生理學上,人體對緊張情境的反應往往在意識尚未察覺之前就已啟動。這種現象揭示了人類感知與生存機制的深層運作原理,其核心在於大腦的威脅偵測系統。深入理解這一過程,能讓我們更精準地管理自身狀態,並透過專注於身體的細微脈衝,提升決策品質。

神經生物學家約瑟夫·勒杜克斯(Joseph LeDoux)對此進行了詳盡的闡釋。他指出,當大腦偵測到潛在危險時,信號會迅速抵達杏仁核——這個緊急警報中心。在理性思維區域,即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尚未介入處理之前,杏仁核已經引發了心跳加速等生理變化。勒杜克斯精闢地總結:「本質上,我們是先感受,然後才思考。」雖然這是一個古老的自我保護機制,但在現代社會,即使是日常的工作壓力也可能觸發它。杏仁核作為古老邊緣系統的一部分,負責在面對威脅時處理感官信息,並判斷其真實的危險程度。

延續這種身心聯繫的探討,神經生物學家安東尼奧·達馬西奧(Antonio Damasio)提出了「軀體標記」(somatic markers)的概念。這些軀體感受在選擇過程中充當了導航指標。達馬西奧的研究,特別是他在《笛卡兒的錯誤》(Descartes' Error)一書中闡述的軀體標記假說,證明了情緒在決策制定中扮演著核心角色,而且往往是在無意識層面運作。例如,胸口緊繃的感覺等身體表現,可能就是某個選項不利的信號,進而影響我們後續的行動。達馬西奧強調,這些標記是與身體(「soma」)相關的內部感受,他的研究顯示,情緒是社會認知和自我認知建立的基礎。

意識到這些瞬間發生的身體反應,能讓人們在衝動行事之前,先按下暫停鍵,進行情境評估。這有助於更和諧地管理內在世界,並推動人們參與瑜伽或冥想等練習,以強化與身體信號的連結。更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在長期焦慮的情況下,杏仁核與前額葉皮層之間的聯繫可能會減弱,導致「警報系統」失控地運作。因此,理解身心在大腦理性化之前的相互作用,成為我們更有效、更覺知地活在當下的關鍵。

來源

  • The Yucatan Times

  • What to Do When You Are in Your Head

  • Stress: It’s Not All in Your Head

  • When the Body Speaks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