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靜心理學:哈佛教授艾倫·蘭格論述感知如何塑造我們的內在韌性

编辑者: Elena HealthEnergy

實現內在穩定性的核心原則在於:壓力並非源於事件本身,而是完全來自於我們對所發生事情的內在詮釋與評估。這些劃時代的結論由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榮譽教授艾倫·蘭格博士(Dr. Ellen Langer)提出,她是公認的正念研究領域先驅。蘭格教授於1981年成為首位在哈佛心理學系獲得永久教職的女性,她主張,只要我們能夠轉變對日常現實的視角,就能有效地減少不必要的情緒反應和過度激動。

蘭格教授在近期與梅爾·羅賓斯(Mel Robbins)的對話中,明確地表達了她的立場:「造成壓力的不是事件;壓力是我們看待這些事件的方式。」她觀察到,許多人傾向於將微不足道的日常挫折,例如晚餐不小心煮壞,或發生輕微的交通意外,誇大為個人層面的重大災難。這位專家強調,壓力得以產生的條件有二:一是確信將會發生不樂見的事情,二是堅信這個後果將是毀滅性的、無法挽回的。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審視這些時刻,並將其置於更為宏觀的背景中進行考量,就能夠釋放掉大量原本緊抓不放的焦慮情緒。

針對如何有效對抗這種「災難化」的思維模式,蘭格提供了一個極具操作性的方法:我們必須積極地質疑這些負面預測,找出三到四個有力的論據,證明預言中可怕的場景很可能不會成真。這種內在的自我調查過程,能立即鬆開緊張情緒的束縛,因為它基於一個核心理解:我們的內在敘事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情緒反應。蘭格認為,真正的正念並非是壓抑或消除思緒,而是以一種不帶評判的態度去觀察它們。她鼓勵人們將擔憂轉化為充滿活力的好奇心,並提出一個關鍵問題:「假設這件事情真的發生了,它實際上能帶來什麼正面的益處?」

蘭格教授針對身心連結所進行的研究,充分展現了心理設定的強大影響力。在她一項著名的女僕實驗中,研究人員鼓勵參與者將其繁重的體力勞動視為一次完整的健身訓練。結果顯示,儘管她們實際的工作條件並未改變,但她們主觀上對自身健康的感受卻顯著提升,這有力地證實了心理設定能夠對生理機能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同樣地,在與長期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合作時,蘭格發現即使患者只記錄病情的惡化,他們的症狀實際上是波動變化的。她指導患者定期評估自己的狀況,並與前一次進行比較,藉此讓他們感受到對病情的掌控感,同時也向他們展示了身體狀態的變動性,從而提升了他們的整體健康水平。

這種持續且深思熟慮的分析過程,有助於維持心智的靈活性,並激發出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做出適應性的反應。此外,蘭格的其他實驗,包括著名的「逆時針」(Counterclockwise)研究,其中老年男性僅僅透過表現得像二十年前的自己,就展現了健康狀況的改善,這表明我們的內在狀態不僅僅是被動的反應,更是一個積極的創造過程。在當今這個資訊爆炸且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蘭格教授堅信,具備察覺新事物並從多重角度看待世界的能力,將為我們開闢出遠超想像的道路和可能性。

來源

  • El Confidencial

  • El Confidencial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