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协议——《公海条约》(High Seas Treaty)——将于2025年生效,标志着全球海洋保护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条约旨在保护国际水域的海洋生物多样性,这些水域覆盖了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海洋,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过度捕捞、气候变化和深海采矿等威胁。
该条约的正式名称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关于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协定(BBNJ协定)。在摩洛哥于2025年9月19日正式批准该条约后,已有60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使其达到了生效所需的门槛。条约将在批准120天后,即2026年1月17日正式生效。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此举为“海洋和多边主义的伟大成就”,并强调了国际社会为共同利益团结一致的力量。
《公海条约》的生效为建立国际水域的海洋保护区网络提供了法律框架,这是实现“30x30”目标的关键一步,该目标旨在到2030年保护全球30%的海洋。正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海洋部高级副总裁约翰·伯格纳斯(Johan Bergenas)所言:“公海是世界上最大的犯罪现场;它们没有得到管理,没有得到执行,绝对需要一个监管法律结构。”他的观点得到了海洋学家西尔维娅·厄尔(Sylvia Earle)的呼应,她警告说:“这只是一个中转站,而不是终点。如果我们继续将海洋当作垃圾场,最大的危险仍在等待着我们。”
该条约还为海上活动制定了新的规则,包括对可能破坏海洋环境的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促进海洋遗传资源的公平惠益分享。对于小岛屿国家而言,如瓦努阿图的气候变化部长拉尔夫·里格万努(Ralph Regenvanu)所强调的:“海洋影响着我们的一切。”该条约的生效对他们尤为重要,因为它将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影响海洋的决策中来。
然而,条约的有效性仍面临挑战。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在内的一些主要海洋国家尚未完全批准该条约,这引发了人们对条约执行力可能被削弱的担忧。专家们指出,虽然条约的签署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将纸面承诺转化为实际的海洋保护行动将是未来的关键。正如伯格纳斯所说:“条约是基础——现在艰苦的工作才刚刚开始。”确保条约得到充分执行和遵守,将是保护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所在。
该条约的达成是近二十年国际谈判和外交努力的成果,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保护我们星球蓝色心脏的承诺。它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海洋挑战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工具,也为实现可持续的海洋未来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