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学家团队近日取得一项突破性进展,成功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培育出功能性卵子,为全球数百万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这项研究尤其可能为因卵巢储备耗尽或癌症治疗而面临生育挑战的女性提供革命性的解决方案。
该开创性研究由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Shoukhrat Mitalipov教授团队领导,并已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技术核心在于将患者的皮肤细胞重编程为功能性卵子。研究人员提取患者皮肤细胞的细胞核(含DNA),并将其植入去除了原始细胞核的捐赠卵子中。为解决染色体数量问题,他们开发了名为“有丝减数分裂”(mitomeiosis)的技术,该技术模拟自然细胞分裂过程,精确去除多余染色体,确保生成的卵子拥有正确的染色体数量。
实验结果显示,该团队成功生成了82个功能性卵母细胞。在实验室条件下,这些卵子与精子成功受精,约9%发育成囊胚阶段,这是体外受精(IVF)中胚胎移植的关键时期。尽管因法规限制胚胎未被继续培养,但所有迹象表明其具备长期存活并可能导致妊娠的潜力,与现有IVF技术结果相似。
然而,研究团队也指出,该技术距离广泛临床应用尚有距离。大部分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停止生长,部分囊胚存在染色体异常。这表明,实现技术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仍需克服消除细胞“表观遗传记忆”以及确保胚胎能发育成完整生物体等挑战。
多位生殖医学专家对此研究发表评论。南安普顿大学的Ying Cheong教授认为,这是首次证明普通细胞DNA可被重塑为配子细胞并进行染色体分裂,但距离临床现实尚远。爱丁堡大学的Richard Anderson教授则强调了其对因癌症治疗等原因失去卵巢储备女性的潜在意义,称其为“充满希望的步骤”。
这项技术也引发了关于生殖伦理的深入探讨。西班牙Grupo UR Internacional的Rocío Núñez Calonge博士指出,创造任何人体细胞的卵子或精子,涉及遗传传递、染色体异常及对后代长期影响的风险,在存在更成熟、更安全技术时需审慎评估。胡尔大学的Roger Sturmey教授强调,在推进科学研究的同时,必须与社会进行公开对话,并重申建立稳健的伦理和监管框架以赢得公众信任的必要性。
该研究的背景是全球不孕不育问题日益严峻,现有辅助生殖技术存在局限性。全球约有17.5%的人口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经历过生育困难。通过将体细胞重编程为功能性卵子,这项技术有望为传统方法无效的患者提供新的生育途径,尤其对因化疗、放疗等治疗导致卵巢功能受损的女性意义重大。尽管该技术建立在长期细胞重编程和IVF研究基础上,并借鉴了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伦理讨论,但其未来发展仍需在科学、安全和伦理层面进行多方考量。
从更广阔视角看,这项科学突破不仅是技术上的飞跃,更是对生命潜能的深刻探索,挑战了我们对生物学极限的认知,并促使我们思考生命创造的本质。科学的进步总是在不断拓展人类的边界,为渴望拥有生命的家庭带来新的可能,这正是科学探索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