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基因密码:AVPR1A基因变异如何塑造伴侣关系模式
编辑者: Katia Cherviakova
科学探索从未停止揭示人类情感联结背后的生物学基础。在决定个体倾向于维持单一伴侣关系(一夫一妻制)还是表现出不稳定性方面,遗传因素被证明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究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AVPR1A基因的变异性上,该基因负责编码加压素(Vasopressin)激素的受体。加压素在社会联结和依恋关系的形成中至关重要,其作用类似于催产素受体(OXTR)。这种基因变异与多种行为表型息息相关,例如伴侣配对行为以及婚姻中的忠诚度。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研究,成功确立了AVPR1A基因特定区域的长度与男性依恋程度之间的直接关联。研究记录显示,携带这种遗传标记较长版本的男性,表现出更强烈的单配偶生活倾向。与此同时,观察结果表明,较短的等位基因则与维持稳定的长期关系存在困难相关联。这些人类数据与动物界的发现存在相似之处,这为我们理解该现象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
为了深入探究,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啮齿动物,特别是田鼠。草原田鼠以其显著的单配制而闻名,它们会形成牢固的终身伴侣关系,雄性还会积极参与后代抚育。相比之下,它们“不忠诚”的山地田鼠亲戚则不会形成稳定的伴侣。研究发现,忠诚的草原田鼠拥有较长的AVPR1A基因版本,而多配制的山地田鼠则主要携带较短的版本。实验干预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联系:将“短”变异基因引入忠诚的草原田鼠体内,会导致其行为变得更加独立和性活跃。反之,将“长”变异基因引入多配制的田鼠基因组中,则会激发其对伴侣产生依恋的特质。
加压素常被称为“单配制化学物质”,它能够刺激保护和关怀行为,从而巩固情感联结。尽管生物学数据有力地表明遗传结构对伴侣选择和伴侣行为模式具有影响,但必须认识到,这仅仅是众多因素之一。人类的亲密关系体验是内部信念、习得的行为模式以及有意识选择的复杂集合体。遗传倾向确实设定了行为的潜在“地貌”,但最终决定关系发展轨迹的是个人价值观和日常决策。例如,对雅库特人群进行的研究显示,短等位基因(SS基因型)的携带者在“寻求新奇”和“奖励依赖”等特质上的得分更高,这与长等位基因(LL基因型)的携带者形成了对比,突显了遗传变异对个体行为差异的调节作用。
来源
MARCA
Genetic Variation in the Vasopressin Receptor 1a Gene (AVPR1A) Associates with Pair-Bonding Behavior in Human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and Cortical Vasopressin Receptor: Genetics, Epigenetics, and Evolution
Association of Polymorphism of Arginine-Vasopressin Receptor 1A (AVPR1a) Gene With Trust and Reciprocity
阅读更多关于该主题的新闻: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