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新发现巨型病毒PelV-1,改写病毒大小与功能认知

编辑者: Katia Remezova Cath

近期,科学家在太平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名为PelV-1的巨型病毒,其前所未有的特征正在重塑我们对病毒多样性和功能的理解。PelV-1是迄今为止记录的最长病毒之一,长度约为2.3微米,外壳直径约200纳米,远超大多数已知病毒。其拥有异常细长的尾部(直径约30纳米)及一个较短但更粗的附属物,构成了其奇特的外观。这种巨型病毒感染的是海洋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浮游植物Pelagodinium。通常,带有尾部的病毒主要感染细菌,而PelV-1感染的生物类型及其巨大的尾部结构,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PelV-1的基因组包含了与代谢、光捕获系统、糖转运蛋白和水通道相关的基因,表明其可能在影响宿主行为方面发挥作用,而不仅仅是代谢。研究人员观察到,PelV-1利用其长尾部作为附着工具进入宿主,并在感染过程完成后消失,表明其仅在感染前期起作用。

PelV-1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巨型病毒的认识。巨型病毒最早于2003年被发现,它们的大小甚至超过某些细菌,并拥有复杂的基因组。巨型病毒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是许多浮游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浮游植物构成了海洋食物网的基础。通过感染浮游植物,巨型病毒能够影响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甚至可能与气候变化相关。近期一项研究发现了230种新的巨型病毒,其中一些病毒的基因组编码了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质,暗示了它们能够操纵宿主的光合作用过程。巨型病毒的起源和演化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焦点,PelV-1的发现为相关理论提供了新的证据和研究方向。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深入研究这些巨型病毒,以期更好地理解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的生命进程,这项发现不仅拓展了我们对病毒世界的认知边界,也为探索生命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来源

  • CHIP Online

  • Nupel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