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研究揭示基因网络演化新机制,或可预测发育模式

编辑者: Katia Remezova Cath

英国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理解基因调控网络如何演化以产生物种间多样的发育模式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该团队由数学与物理生物学实验室的领导者泽娜·哈吉瓦西利乌博士(Dr. Zena Hadjivasiliou)领导,其研究成果发表在《PRX Life》期刊上。这项研究深入探讨了决定细胞发育的基因调控网络的演化过程,通过模拟这些网络,研究人员识别出了能够催生新模式的关键突变,例如蝴蝶翅膀上眼斑的出现。

基因调控网络是生物体发育的基石,它们如同精密的蓝图,指导着细胞如何分化并形成复杂的组织和器官。这些网络由相互作用的基因、蛋白质和其他分子组成,精确地控制着基因的表达时机和模式,从而塑造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这些网络的演化,对于揭示生命形式如何从基础的遗传指令中涌现出令人惊叹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哈吉瓦西利乌博士强调了这项研究在理解进化结果可预测性方面的重要性。她指出:“我们的模型在解释进化历史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如何对动物形态的发展和多样性产生持久影响方面取得了进展。” 这一观点呼应了古生物学家斯蒂芬·杰伊·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提出的“生命磁带”重放的设想,即如果能够重播生命的进程,我们是否会看到今天所见的同样多样的生命形式?研究结果表明,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能如同在进化的道路上设置了“岔路口”,即使在随机性占据主导的进化过程中,也能引导生物体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影响物种的长期演化轨迹。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克里克研究所的数学家兼计算机科学家哈里·布思博士(Dr. Harry Booth),利用了超过十万次的计算机模拟来构建基因网络的演化模型。通过这种大规模的模拟,研究团队得以描绘出进化过程的统计图景,揭示了这些复杂系统的一般性规律。布思博士提到:“当你达到这种规模时,所有随机的进化特征都会消失,而你所剩下的是这些过程的普遍属性。” 这项工作为理解基因网络如何通过一系列精密的计算和调整,最终实现生物形态的创新提供了深刻的见解。

研究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是蝴蝶眼斑的形成。许多研究表明,这些复杂的视觉特征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通过“招募”或“再利用”已有的基因调控网络而形成的,这些网络原本用于构建蝴蝶的触角、腿或翅膀等其他结构。这种“网络再利用”的机制,体现了生命系统在演化过程中一种高效且富有创造力的策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精巧的“重布线”,从而催生出新的功能和形态。

这项由克里克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基因调控网络演化机制的理解,也为探索生命多样性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揭示了基因网络在塑造生物形态时的精妙设计与演化潜力,以及特定突变如何能够深刻地影响物种的命运。

来源

  • Phys.org

  • Zena Hadjivasiliou's Laboratory at the Crick Institute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