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长期以来享有“无蚊之地”的特殊地位,但这一历史已正式终结。最近的一次昆虫学确认打破了这一局面。事件发生在10月16日傍晚,赫韦拉盖尔济(Hveragerði)地区的一位当地居民发现了一只形似蚊子的昆虫,并将其提交进行专业分析。这一发现启动了正式的确认程序,标志着一个新的昆虫物种被引入到冰岛的自然环境中。
冰岛自然历史研究所的昆虫学家马蒂亚斯·阿尔弗雷德松(Matthías Alfreðsson)通过专门的诱捕器获得了样本,并最终验证了该物种的身份。被确认的物种是耐寒的环足库蚊(*Culiseta annulata*),共捕获了两只雌性和一只雄性个体。尽管多年前凯夫拉维克国际机场(Keflavík International Airport)曾截获过一只蚊子,但此次发现是蚊子在冰岛的自然户外生态系统中成功定居的首个有记录的案例。阿尔弗雷德松指出,环足库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能能够在地下或受保护的区域内越冬,表明它们有能力适应冰岛的气候条件。
即将到来的春天对于确定该物种能否成功越冬并在冰岛生态系统中永久立足至关重要。这一生态变化发生在剧烈的全球变化背景之下。冰岛国土面积约103,00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389,000,主要集中在首都雷克雅未克(Reykjavík)。然而,该国气候变暖的速度是北半球其他地区平均速度的四倍。冰岛典型的气候条件——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4°C,七月份最高气温为11.7°C——历史上一直是阻止昆虫大量繁殖的重要障碍,尽管岛上湖泊和池塘众多,适合蚊虫滋生。
气候变暖的趋势已经在影响冰岛的其他自然指标。冰川正在加速融化,海洋生物群落也在发生变化,例如,通常栖息在温暖南部海域的蓝鳕鱼(blue ling)已出现在当地水域。这些环境的重新调整正在创造新的生态位,使得以前被排除在外的物种,如这种新来的蚊子,得以立足。这一事件也反映了全球趋势:例如,英国最近报告检测到了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的卵以及白纹伊蚊的存在,这些物种均已知携带热带疾病。
环足库蚊抵达冰岛,凸显了一个更广泛的模式:气候动态的加剧正在重塑即使是最孤立地区的生物边界。专家强调,对这些生态变化进行持续、严格的监测至关重要,以便理解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时,北极地区的脆弱性。这种情况提醒我们,必须将这些环境指标视为信号,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人类活动如何重塑全球生物多样性。冰岛总理卡特琳·雅各布斯多蒂尔(Katrín Jakobsdóttir)与中国领导人近期就绿色转型合作进行的讨论,正是国际社会应对这一挑战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