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塑造思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当代影响

编辑者: Vera Mo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基石,不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方式、思维模式乃至对世界的整体感知。这一观点在语言学界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该假说认为,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结构和词汇,能够塑造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该假说由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尔夫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沃尔夫通过观察发现,语言中的特定术语能够影响人们对情境的解读,进而可能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例如,研究表明,在描述性别时,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事物固有性别特征的认知。西班牙语中对某些名词的阳性描述,会使使用者倾向于认为该事物具有更阳刚的特质;而德语中对同一事物的阴性描述,则会引发相反的联想。这并非源于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是语言分类方式在起作用。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深远影响不仅限于学术领域,它也激发了科幻文学的无限想象。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中,通过“新话”(Newspeak)的设定,展示了语言如何被用来限制思想的表达范围。塞缪尔·R·德拉尼的《巴别塔-17》则描绘了一种能够改变感知、甚至被用作武器的语言。而特德·姜的短篇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后改编为电影《降临》)更是生动地诠释了,学习一种外星语言如何能带来非线性时间感知能力。这些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语言与认知过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至今日,对语言相对论的研究仍在继续。例如,一项名为“ALIGN: Word Association Learning for Cross-Cultural Generalization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的研究,正探索人工智能如何能更好地理解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语言。这项研究的进展,恰恰印证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持续相关性。研究人员发现,人工智能模型在处理和生成语言时,其训练数据的语言背景会对其“认知”产生显著影响。例如,以英语为主要训练数据的AI,其对语境的理解会带有英语文化的印记,而以中文为主要训练数据的AI则会内化中文的语境特点。这种语言的“偏见”可能导致AI在理解和回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提示时,表现出差异性。

虽然早期对该假说的解读倾向于一种“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完全决定思维,但目前的学术共识更倾向于一种更为细致的“语言影响论”。这种观点认为,语言并非完全限制我们的思维,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框架,它会影响我们的认知习惯,但并非不可逾越的界限。这种不断演变的理解,持续地推动着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的边界。

来源

  • Reactor

  • ALIGN: Word Association Learning for Cross-Cultural Generalization in Large Language Models

  • Babel-17

  • Linguistic Relativity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