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语言的摇篮,在家庭内部,独特的词汇和短语会悄然形成,这些被称为“家庭语”(familects)。它们如同家庭内部的秘密代码,将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身份认同。
乔治城大学教授、著作《意义的创造,家庭的构建》的作者辛西娅·戈登(Cynthia Gordon)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这一现象。她指出:“所有社会群体——家庭、组织、朋友团体——都有其特定的、有模式的语言使用方式,而正是通过语言,我们将彼此联结。” 戈登教授的初步研究历时二十余载,她细致地记录了四个家庭的日常互动。这些录音揭示了每个家庭独特的语言习惯。例如,父母可能会用“宝宝需要喝奶了”来指代幼儿的奶瓶,或者用“她想要面面”来指代面条。这些词汇甚至在孩子不在场时也会被沿用。
家庭语的诞生,往往始于年幼的孩子。他们新颖的发音和词语创造,常常被家庭成员欣然接纳。一个孩子可能会把葡萄称为“小尖嘴”,而这个词最终会成为家庭词汇中的珍贵一部分。戈登教授强调,这种语言的创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与社会群体有意为之的行话有所不同。
“家庭语”的概念也已在学术界得到认可。维基百科关于“家庭语”的条目指出,“家庭语属于亲密的交流语域,并且常常包含幼儿在学习说话时创造的词汇,这些词汇随后被家庭采纳。” 这种语言的形成,是家庭成员间情感交流和亲密关系的自然流露,它承载着家庭的共同记忆和情感联结。
研究表明,家庭语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情感纽带。它通过共享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加深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归属感。正如一些研究者所观察到的,这些家庭特有的语言模式,能够强化家庭成员之间的故事、仪式和记忆,从而巩固群体凝聚力。这些“语言的传家宝”跨越代际,成为家庭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家庭语的形成是一个有机过程,它反映了家庭成员在日常互动中对语言的创造性运用。这些独特的语言习惯,如同家庭的指纹,不仅塑造了家庭的身份认同,也为家庭成员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加深了彼此的情感联结,并成为家庭内部独有的文化印记。这种语言的创造力,正是家庭成员间深厚情感的体现,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