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审判: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展览聚焦同声传译的诞生

编辑者: Vera Mo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UFMG)近日揭幕了一场名为“一场审判,四种语言——纽伦堡同声传译先驱”的专题展览。这场旨在彰显历史事件如何推动跨文化交流领域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展览,已于2025年11月10日晚间19:00在法学院大楼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

1945年至1946年间进行的纽伦堡审判,不仅为现代国际刑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更成为了专业同声传译技术发展的关键起点。在那个历史时期,人类社会迫切地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之间,信息必须实现即时且准确的互换。在此之前,国际交流往往依赖法语或耗时的交替传译,这严重拖慢了审判的进程,效率低下。

展览策展人、德国翻译家埃尔克·林伯格-卡祖米(Elke Limberger-Katzumi)指出,在此之前所有尝试进行的同声传译都带有业余性质,无法达到审判所要求的标准和效果。在开发和实施这一全新系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法裔美国研究员莱昂·多斯特(Léon Dostert,1904–1971)。多斯特当时负责翻译部门的管理工作。

多斯特确立了一项核心原则:每位译员必须只从一门外语翻译成自己的母语。这一要求对译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并要求发言者保持适度的语速,以确保翻译质量。尽管面临巨大的挑战,但这一方法有效地保障了意义的可靠传递,为审判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语言支持。

然而,这些语言学家们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译员们不得不应对严峻的技术难题:法庭内铺设着笨重的电缆,而他们自己则挤在狭窄的隔音间内,使用着不便的设备。麦克风体积庞大,需要由在同一隔间内轮班工作1.5小时的三名专家手动传递。研究人员估算,在整个长达216天的审判过程中,同声传译员们在这种恶劣条件下总共工作了约1500个小时。

语言上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纳粹政权(1933年至1945年)对德语进行了改造,产生了许多特定的术语,例如涉及毒气室和集中营的词汇,这些对于当时的译员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本次展览旨在展示这些语言学家的非凡能力,他们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中介者,更是新全球对话的构建者和架构师。他们的辛勤工作加速了审判进程,并记录了对后代具有警示意义的关键裁决。展览同时提醒我们,纽伦堡审判于1945年11月20日正式开始,并且是公开进行的,这促使同声传译这一职业作为国际司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蓬勃发展,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事件。

来源

  • Jornal Estado de Minas | Not�cias Online

  • Estado de Minas

  • APIC

  • Ministério Federal das Relações Externas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