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香鲸“咔嗒声”频谱分析揭示类元音的复杂交流结构

编辑者: Vera Mo

一项由Project CETI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完成的研究于2025年11月12日公布,该研究在抹香鲸发出的“咔嗒声”(codas)中识别出与人类元音和双元音相对应的声谱模式。这项发现深化了对非人类复杂交流系统的理解,并凸显了机器学习在跨物种语言破译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分析了特定鲸鱼的尾声,区分出两种明确的模式:“a-尾声元音”和“i-尾声元音”。此外,报告记录了涉及频率上升、下降及组合的多种“双元音式”模式,这表明其交流结构具有超出简单信号堆砌的复杂性。研究人员指出,抹香鲸的交流系统在频率调制方面具有人类语言的类比性,这与以往仅关注咔嗒声数量和时间间隔的分析视角不同。

分析的关键在于对时间差异的校正。人类元音由快速振动的声带产生,而抹香鲸的尾声则由慢得多的“声唇”发出,造成了显著的时间错位。Project CETI的语言学负责人Gašper Beguš表示,一旦消除时间因素的干扰,这些声学模式便清晰到足以用人类字母转录,为构建鲸鱼的“语音字母表”奠定了基础。

Project CETI(鲸类翻译倡议)是一家利用尖端机器学习和机器人技术研究抹香鲸交流的非营利组织,其主要研究基地位于东加勒比海的多米尼克岛屿。该项目由David Gruber创立并担任主席,他同时也是纽约市立大学的教授和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探险家。Gruber强调,该发现证明了抹香鲸进化出了一种“完全独立的方式来产生元音”,挑战了复杂交流仅为人类独有的观点。

研究人员在处理这些声学数据时,借鉴了人工智能在翻译未知人类语言方面的进展,即在缺乏参照物的情况下进行解码。尽管有批评认为将这些声学特征直接类比为人类元音可能存在争议,但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尾声基本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证实了抹香鲸拥有一个庞大的、可区分的发声系统。Project CETI的跨学科科学委员会汇集了海洋生物学家、人工智能研究人员、语言学家等专家,旨在未来五年内为另一种智慧物种的语言构建首个蓝图。

这种对动物智能的深入探究,不仅旨在破解鲸鱼的交流密码,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重塑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并可能为加速海洋生物的保护立法提供科学依据。早期对抹香鲸歌声的研究曾推动了1972年《海洋哺乳动物保护法》的诞生,预示着当前技术驱动的交流研究将带来更深远的社会影响。

来源

  • Benzinga

  • National Geographic

  • Project CETI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