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艾伦·兰格论心境:认知如何塑造我们的内在韧性

编辑者: Elena HealthEnergy

达成内在稳定性的核心原则在于:事件本身并非压力的源头;压力完全源自我们对所发生之事的主观评判。提出这一深刻见解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杰出教授、公认的“正念”研究先驱艾伦·兰格博士。兰格教授于1981年成为哈佛大学心理学系首位获得终身教职的女性。她坚信,只要我们能够转变对日常现实的看法,就能显著减轻不必要的过度情绪反应。

在近期与梅尔·罗宾斯的对话中,兰格明确阐释了她的立场:“压力并非由事件引起,而是由我们看待事件的方式引起。”她观察到,许多人倾向于将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插曲——例如一顿饭做得不好或一次轻微的交通事故——夸大为个人灾难。这位专家强调,压力的产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确信会发生不希望的结果,二是坚信这种结果将是毁灭性的。通过重新评估这些时刻,并将其置于正确的语境中,我们能够释放大量的无谓焦虑。

针对这种“灾难化”思维模式,兰格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必须积极地挑战它们。具体而言,就是找出三到四个有力的论据,证明所预言的可怕情景可能并不会成为现实。这种内在的审视过程能立即削弱紧张感的控制力,因为它基于一个核心理解:我们的内心叙事直接决定了情绪反应。兰格认为,真正的正念并非压抑思绪,而是以不带偏见的方式观察它们。她鼓励人们将担忧转化为积极的好奇心,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这件事真的发生了,它可能会带来哪些实际的好处?”

兰格关于身心联系的研究有力地证明了心理设定的巨大力量。在她一项著名的针对酒店客房服务员的实验中,参与者被引导将她们繁重的体力劳动视为一次完整的健身训练。结果显示,尽管她们实际的工作条件没有改变,但她们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受却得到了改善,这印证了心理框架影响生理机能的能力。同样,在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合作时,兰格发现,即使患者只关注病情恶化,他们的症状实际上也存在波动性。通过指导患者定期评估自身状况并与上次进行比较,她赋予了他们掌控感,展示了其病情的变动性,从而提升了整体幸福感。

这种持续的、深思熟虑的分析过程,有助于保持心智的灵活性,并激发对不断变化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此外,兰格的实验,包括著名的“逆时针实验”(Counterclockwise),其中老年男性通过表现得像年轻二十岁一样,展示了健康状况的改善,这表明我们的内在状态不仅仅是被动反应,更是一个积极的创造过程。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正如兰格所言,具备察觉新事物、从多角度看待世界的能力,将为我们开启远超想象的广阔道路。

来源

  • El Confidencial

  • El Confidencial

你发现了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考虑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