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壇於2025年9月8日經歷重大變動,總理弗朗索瓦·貝魯(François Bayrou)領導的政府在國民議會的信任投票中以364票反對、194票贊成的結果遭遇挫敗,貝魯隨即提交辭呈。此次事件標誌著法國政治穩定性的又一次考驗,也為國家財政政策的未來走向帶來了不確定性。
貝魯總理於2024年12月13日上任,接替了同樣因不信任投票而下台的米歇爾·巴尼耶(Michel Barnier)。貝魯政府提出的規模達440億歐元的財政緊縮計畫,內容包括取消部分公共假日及對退休人員徵稅,引發了廣泛的政治阻力。國民聯盟、社會黨、綠黨及不屈法國等主要反對黨均表明將投反對票,最終導致了政府的垮台。
此次信任投票的結果,不僅是貝魯政府政策路線的直接否定,也反映了法國社會對於財政緊縮措施的深刻分歧。反對黨派認為這些措施對社會弱勢群體造成了不公平的負擔,加劇了社會不平等。法國的公共債務已接近國內生產總值的114%,財政赤字也遠超歐盟3%的上限,這使得政府在尋求財政紀律與維持社會福利之間面臨艱難的平衡。經濟學家指出,法國的支出結構高度僵化,延遲結構性改革可能導致信用評級下降及債務市場不穩定。
貝魯總理在投票前曾向國會發表演說,強調國家債務的沉重負擔對未來構成「生命威脅」,並呼籲各方正視現實,採取必要行動。然而,其「犧牲是必要的」的論調並未獲得足夠的政治支持,顯示出在面對經濟壓力時,社會共識的建立面臨巨大挑戰。此次事件也凸顯了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尋求政治穩定與推動改革議程上面臨的困境,他已是兩年內第五位任期未滿的總理。
在貝魯政府垮台後,財政部長埃里克·洛姆巴爾(Eric Lombard)曾暗示,財政緊縮計畫的力度可能會減弱,並承認新政府可能需要與左翼政黨進行協商,這可能削弱財政整頓的決心。法國政治分析人士認為,總統馬克宏當前處於一個關鍵時刻,他需要尋找一位能夠團結議會、推動國家前進的領導人。然而,鑑於議會的碎片化格局,任何新的任命都可能面臨類似的挑戰,這也為法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帶來了考驗。在當前全球經濟波動加劇的背景下,法國的政治穩定與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對其在歐洲乃至全球的影響力至關重要。這段時期,雖然充滿挑戰,但也為法國社會提供了一個重新審視國家發展方向、尋求更具韌性與包容性解決方案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