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政府於2025年10月1日進入部分停擺狀態,這是自2018-2019年以來首次停擺,也是總統唐納·川普任期內的第三次停擺。此次停擺源於國會在2026財政年度開始前未能通過必要的預算撥款法案,導致聯邦機構運作中斷。
此次僵局的根源在於共和黨與民主黨在預算優先事項上的持續政治分歧。共和黨尋求削減他們認為效率低下的項目,而民主黨則主張保護醫療保健和社會服務。眾議院通過的共和黨延長七週現有支出水平的法案在參議院受阻,因為民主黨要求延長醫療保健稅收抵免作為支持的交換條件。
政府停擺對國家運作產生廣泛影響。許多聯邦員工被強制休假或無薪工作,具體取決於他們的角色被歸類為「必要」還是「非必要」。這影響了國家公園、營養計畫和其他公共服務等廣泛領域。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計,停擺期間,約有75萬名聯邦員工可能受到影響,聯邦員工的薪酬損失估計每天約為4億美元。過去的停擺經歷表明,經濟損失可能相當可觀;2018-2019年為期五週的政府部分停擺,據估計已造成1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其中30億美元是無法挽回的損失。
此次停擺也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短期影響。分析師預計,每次停擺持續一週,經濟增長將被拖累0.1至0.2個百分點。失業率也可能在停擺期間暫時上升。此外,停擺可能延遲關鍵經濟數據的發布,這些數據對市場情緒和聯準會的利率決策至關重要。
目前,國會正在進行談判以解決停擺問題。談判的焦點之一是民主黨尋求延長醫療保健稅收抵免,而共和黨則在預算削減問題上持強硬態度。2018-2019年的停擺是美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持續了35天,主要源於川普總統對美墨邊境牆資金的要求。此次停擺的結果以及其持續時間,將取決於國會能否達成協議以全面資助政府並恢復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