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4月起,美國對日本汽車及零件實施的25%關稅,雖於7月因貿易協議降至15%,但已對日本汽車產業造成顯著的財務衝擊。龍頭車廠豐田汽車(Toyota)公布2025年第二季(4月至6月)獲利較去年同期銳減37%,估計關稅衝擊高達95億美元。面對此局面,豐田已將全年獲利預期從先前的3.8兆日圓下修至3.2兆日圓(約217億美元)。儘管面臨關稅壓力,豐田採取謹慎態度,表示不會因短期關稅而衝動調漲車價,此舉與部分企業如家得寶(Home Depot)暗示可能因關稅成本上升而調漲售價的策略形成對比。
此波關稅措施對日本整體經濟亦產生廣泛影響。根據日本財務省數據,7月份日本出口年減2.6%,為連續第三個月下滑,主要歸因於美國關稅壓力,其中對美出口驟降10.1%。此數據顯示,日本汽車零組件及鋼鐵產品的出口下滑尤為顯著。儘管汽車出口量有所增加,但為維持市場份額,日系車廠被迫吸收關稅成本,透過降價來維持銷售量,這也導致出口價值下滑。
儘管面臨挑戰,日本汽車產業正積極評估關稅的長期影響,並尋求財務緩解策略。產業也密切關注貿易談判的進展,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化。例如,美國與日本在7月底達成協議,將汽車關稅降至15%,但具體實施時間仍待確定。此協議雖為汽車產業帶來一線希望,但15%的關稅率仍遠高於先前水準,持續對汽車製造商和零件供應商構成壓力。
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轉變。美國的關稅政策不僅影響了日本汽車製造商,也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帶來挑戰。為了應對這些變化,日本汽車產業正展現其韌性與適應力,透過調整生產佈局、加強區域合作,以及推動技術創新,以期在變動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尋求新的發展契機。這場由關稅引發的產業調整,不僅考驗著企業的應變能力,也為全球汽車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深刻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