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們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開發出能將室內光線轉化為電力的創新裝置。蘇州大學的研究團隊報告稱,這些先進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可將高達42%的室內環境光轉換為電能,並能持續運行長達6,000小時,為物聯網設備等需要持續供電的裝置提供了潛在的解決方案。
這項突破性的技術採用了一種名為「混合鎖定自組裝單分子層」的創新方法,旨在增強單分子層與氧化 ин锡基板之間的結合力,以顯著提升電池的穩定性和壽命。實驗室測試結果顯示,這些太陽能電池已能成功點亮一個黃色LED燈,並為電子價標供電,證明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
與傳統太陽能技術相比,此項新發展具有顯著優勢。雖然傳統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陽光轉換效率約為30%,壽命約為30個月,而常見的矽基太陽能電池轉換效率約為20%至25%,壽命可超過30年,但蘇州大學團隊開發的室內鈣鈦 الترك太陽能電池,不僅在室內光轉換效率上達到了驚人的42%,更重要的是,其連續運行壽命延長至6,000小時,這在穩定性和效率上均是重要的里程碑。
此項研究的成功,為解決物聯網設備的電力供應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隨著智慧裝置的普及,對穩定、持續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長。這些高效的室內太陽能電池有望減少對電池的依賴,實現設備的自主供電,從而降低維護成本並減少電子廢棄物。
研究人員強調,鈣鈦礦材料的可調性意味著它們可以根據不同的光照條件進行優化,無論是室外強光還是室內柔和燈光,都能有效利用。儘管長期穩定性仍是商業化過程中的關鍵挑戰,但透過創新技術的應用和對材料組成的精確調控,科學家們正不斷推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的發展,使其更接近市場的實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