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積極推動人工智慧(AI)與製造業的深度整合,旨在引領新一輪的產業革新,提升生產力,並鞏固中國在全球智慧製造領域的領導地位。這項策略性的發展藍圖,預計將為上海乃至整個國家的製造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轉型與躍升。
根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上海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於2025年8月19日聯合發布的實施計畫,上海將聚焦於「AI+製造」的發展,以促進新工業化和高品質生產力的提升。該計畫設定了具體目標,包括推動3,000家製造業企業採用智慧化應用,開發10個行業標竿模型和100款旗艦級智慧產品,並推廣100個示範應用場景。截至2024年7月,上海已註冊近百個大型模型,工業互聯網平台連接超過1600萬台設備,5G基地台密度位居全國前列,且擁有中國三分之一的AI專業人才,這為達成目標注入了強大的信心。
海爾集團工業互聯網平台COSMOPlat的副總經理謝海芹指出,這項計畫為企業帶來了三大關鍵機遇:一是「新工廠建設」的機會,鼓勵企業在新建工廠時整合先進的AI技術;二是「產品智慧化升級與全鏈賦能」,鼓勵企業將AI融入日常營運,開發具備更高智慧和功能的工業軟體、產品及設備;三是「協同式產業生態發展」,透過提供數位孿生和智慧代理工具,促進產業生態的共同成長。
上海在推動AI與製造業融合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上海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謝偉表示,作為國家級科技創新中心,上海在航空航太、船舶製造和高端裝備等領域已居於領先地位。同時,上海擁有強大的AI研發能力、豐富的人才儲備和頂尖的研究機構,為大規模創新和樹立國家示範奠定了堅實基礎。若計畫目標得以實現,預計將培育出一批具備強勁競爭力的服務供應商,將AI與製造業的融合推向新高度。
儘管前景光明,實現這些目標仍面臨挑戰。上海航空航太產業促進中心主任段穆海英提到,開發實用且可擴展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以及建立可持續的智慧製造生態系統,需要大量兼具AI和製造業專業知識的人才。此外,工業設備的連接、數據標準化以及非結構化資訊的管理也是需要克服的難題,特別是如何為中小型製造業企業開發具成本效益的「AI+」解決方案,是關鍵的考量點。
此項轉型計畫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智慧製造強國的重要一步。透過聚焦數據、模型和閉環應用場景,上海旨在推動產業從孤立的智慧化功能,邁向全鏈條的智慧製造,最終樹立中國智慧製造的全球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