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政府已明確表示,不會派遣德軍參與烏克蘭的維和任務,此舉與前政府在特定條件下對此類部署持開放態度有所區別。現任政府將重心放在北約成員國領土的防禦上,並持續提供先進的防空系統、人道援助及經濟支持。
德國外交部長約翰·瓦德富爾(Johann Wadephul)指出,在烏克蘭部署德國士兵將會是過重的負擔,並強調德國將透過提供現代化裝備與財政援助來支持烏克蘭的自衛能力。他對和平談判的前景表示謹慎樂觀,同時強調建立穩固的安全保障以及持續對俄羅斯施壓的重要性。總理弗里德里希·梅爾茨(Friedrich Merz)亦呼應此立場,認為在當前情況下,他無法想像德國士兵會被派往烏克蘭,並認為一支有效的烏克蘭軍隊是結束戰爭的關鍵。此立場使德國與法國及英國等考慮派遣部隊的國家有所區別。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則堅持認為,外國部隊對於協議達成後的安全至關重要。與此同時,德國國內政治格局受到極右翼「德國選擇黨」(AfD)的崛起影響。該黨主張俄羅斯為友好國家,並對與俄羅斯的對抗表示擔憂,其立場與德國現政府對直接軍事介入烏克蘭的謹慎態度不謀而合。預計「德國選擇黨」的影響力將持續增長,可能在2029年成為德國的主要政治力量,這也為國家外交政策和安全承諾的辯論增添了另一層複雜性。
德國作為烏克蘭的主要援助國之一,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已承諾或提供了約400億歐元(約47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德國政府近期宣布,將與其他西方國家合作,透過新的北約供應線向烏克蘭提供價值高達5億美元的軍事援助,重點是關鍵的防空能力,以應對俄羅斯的空襲。儘管如此,德國政府仍將重心放在加強北約成員國的國防能力,並持續提供人道與經濟援助,而非直接的軍事部署。德國在國際維和任務方面有著悠久的參與歷史,但此次對烏克蘭的立場顯示出其在直接軍事介入上的審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