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布吉納法索和尼日這三個西非國家已宣布退出國際刑事法院(ICC),指控該法院是「新殖民主義壓迫的工具」,並聲稱其審判存在選擇性執法。此舉標誌著這些國家在經歷了2020年至2023年間的多次政變後,進一步尋求國家主權與司法獨立。
這三個由軍政府領導的國家,此前已退出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並組成了薩赫勒國家聯盟(Alliance of Sahel States, AES)。它們也已削減與西方國家的國防合作,轉而尋求與俄羅斯的更緊密聯繫。俄羅斯曾向馬利提供直升機、武器和彈藥,並與布吉納法索的軍政府簽署了合作協議,以協助對抗該地區的伊斯蘭叛亂活動。然而,人權觀察等組織指控這些軍隊及合作夥伴部隊,以及伊斯蘭民兵組織,都可能犯下戰爭罪行。聯合國專家在今年四月指出,馬利軍隊涉嫌處決數十名平民的行為,可能構成戰爭罪。國際刑事法院自2013年起便在馬利展開調查,主要針對該國北部地區的戰爭罪指控。
這三個國家認為國際刑事法院無法有效起訴戰爭罪、危害人類罪、種族滅絕罪和侵略罪,並聲稱該法院的審判往往基於「沒有確鑿證據或依賴於虛假理由的嚴重和大規模侵犯人權行為」,是針對非洲國家及其領導人的壓迫工具。它們計劃建立「本土化的和平與司法鞏固機制」,以取代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此舉也與非洲國家長期以來對國際刑事法院存在的「反非洲偏見」和「選擇性司法」的批評聲浪相呼應。自成立以來,國際刑事法院已對54人發出起訴,其中47人來自非洲國家,這加劇了非洲國家對其公正性的質疑。
根據國際刑事法院的規定,國家退出該法院的程序需時一年。儘管如此,在退出生效前已開啟的調查和案件將繼續有效。這三個薩赫勒國家計劃建立一個區域性的「薩赫勒人權刑事法院」,以處理國際罪行、有組織犯罪和恐怖主義等嚴重影響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問題。此舉反映了薩赫勒國家聯盟日益強調的區域主權、法律自主權以及對抗被認為是新殖民主義干預的立場。此舉也引發了對國際司法未來以及更多非洲國家是否會效仿的廣泛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