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於2025年9月初爆發的社會動盪,源於政府對26個主要社群媒體平台實施的禁令,此舉迅速引發了全國性的青年抗議浪潮。這場由被稱為「Z世代」的年輕人主導的運動,不僅是對言論自由受限的抗議,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對政府腐敗和治理不善的普遍不滿。事件最終促使政府解除禁令,並引發了高層政治人事變動。
最初,尼泊爾通訊暨資訊科技部以平台未能依循新規定進行註冊為由,封鎖了包括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及X(前稱Twitter)在內的廣泛社群媒體服務。政府方面聲稱此舉是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安全,並打擊假訊息和網路犯罪。然而,批評者認為這項措施是為了壓制異議,尤其是在社群媒體上關於「權貴子女」(Nepo Kids)奢華生活的討論日益增溫之際。尼泊爾擁有龐大的網路使用者基礎,約有1430萬活躍的社群媒體用戶,這使得禁令的影響尤為顯著,也成為了年輕一代表達不滿的關鍵平台。
9月8日,抗議活動升級,數千名年輕示威者湧向加德滿都,試圖衝擊國會大廈。安全部隊為控制局勢,動用了催淚瓦斯、橡膠子彈,甚至實彈,導致至少19人死亡,超過100人受傷,這場衝突成為尼泊爾近年來最嚴重的暴力事件之一。抗議者們透過社群媒體進行動員和組織,他們的訴求清晰而強烈:「停止腐敗,而非關閉社群媒體」。這場運動不僅是對單一政策的反彈,更是對國家發展方向和領導層問責的集體呼喚。
面對持續的壓力與國際社會的關切(包括聯合國和國際特赦組織的呼籲),尼泊爾政府於9月9日宣布解除社群媒體禁令。隨後,內政部長拉梅什·萊卡克(Ramesh Lekhak)為此事件的發生承擔道德責任而辭職。總理K.P.夏爾馬·奧利(K.P. Sharma Oli)亦宣布辭職,並承諾對暴力事件展開調查,同時向受害者家屬提供賠償和醫療援助。
此次事件深刻揭示了尼泊爾社會在數位時代下,公民表達權與政府監管之間的張力。年輕一代透過科技工具展現出的強大組織能力和對社會變革的訴求,促使了政府政策的調整和領導層的更迭。這場由社群媒體禁令引發的風波,不僅是一次對言論自由的捍衛,更是一次關於國家治理模式、透明度以及代際溝通的深刻反思,為尼泊爾的未來發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這場運動的發生,如同一次集體的覺醒,促使社會各界反思現有的體制,並尋求更開放、更負責任的治理模式,以回應人民對美好未來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