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於2025年9月正式將超過28,000件化石,包括極具科學價值的「爪哇人」遺骸,歸還給印尼。此舉是基於獨立的「殖民時期收藏委員會」的建議,該委員會認定這些文物的取得方式很可能侵犯了當地人民的權利,因此不屬於荷蘭財產。這項歸還行動標誌著荷蘭在處理殖民時期遺留文物問題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是該國依據委員會建議進行的第六次文物歸還。
「爪哇人」(學名為直立人)化石的發現,是人類演化研究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荷蘭古人類學家尤金·杜布瓦(Eugène Dubois)於19世紀末在印尼爪哇島挖掘出了這些遺骸,包括部分顱骨、一顆臼齒和股骨。這些發現最初被視為猿類與人類之間的「缺失環節」,為達爾文的演化論提供了早期證據。儘管杜布瓦的發現引發了廣泛的學術爭議,但「爪哇人」至今仍是直立人(Homo erectus)的模式標本,對理解人類起源至關重要。這些化石自1900年以來一直保存在荷蘭的博物館中,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此次歸還行動不僅是單純的文物交接,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對歷史不公義的認知與糾正。殖民時期,許多來自被殖民地區的文物,包括具有重要科學和文化意義的化石,常以武力或不正當手段被取得。印尼政府自獨立以來,多次提出歸還這些文物的請求,認為它們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承載著印尼民族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委員會的報告指出,這些化石對當地人民具有精神和經濟價值,且其獲取過程可能涉及對當地居民的脅迫,這構成了對他們的嚴重不公。因此,將這些文物歸還,是實現物質正義的體現。
此事件也與全球範圍內日益增長的文物返還趨勢相呼應。近年來,德國、英國的霍恩里曼博物館以及法國等國家,也陸續將從非洲、亞洲等地區掠奪的文物歸還給原屬國,例如2022年德國與英國歸還奈及利亞的貝南青銅器,以及法國歸還馬達加斯加的戰士頭骨。荷蘭在此之前,也已將超過200件文物歸還給印尼,顯示出其在處理殖民遺產問題上的持續努力。此次「爪哇人」化石的歸還,預計將在雅加達國家博物館展出,並繼續作為印尼與荷蘭科學家合作研究的基礎,促進跨國界的學術交流與理解。這不僅是對過去的彌補,更是對未來合作與尊重的承諾,展現了透過對話與合作,能夠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共同開創更為和諧的未來圖景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