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失業率攀升至三百萬關卡,經濟放緩引擔憂

编辑者: Татьяна Гуринович

根據德國聯邦勞工局最新公布的數據,截至2025年8月,德國的失業人數已突破三百萬大關,達到302.5萬人,失業率攀升至6.4%,創下十多年來的新高。此數據不僅凸顯德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也引發了對政府經濟刺激計畫成效的廣泛關注。

此次失業率的上升,部分原因可歸咎於季節性因素,例如企業在夏季休假期間延遲招聘。然而,更深層的原因在於德國經濟持續的疲軟。繼連續兩年經濟衰退後,今年春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再次萎縮0.3%,顯示經濟復甦乏力。德國工業部門尤其受到高昂能源成本的沉重打擊,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面臨巨大壓力,部分企業已開始考慮削減產能或將生產基地轉移至成本更低的地區。此外,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特別是美國的關稅政策,也對德國出口造成了顯著影響,汽車和機械製造等關鍵行業的出口業務面臨嚴峻考驗。

德國聯邦勞工局局長安德烈亞·納勒斯(Andrea Nahles)表示,儘管勞動市場仍受近年來經濟增長疲軟的影響,但已出現初步的穩定跡象,儘管這些跡象尚不強勁。德國勞動部長貝爾貝爾·巴斯(Bärbel Bas)則強調,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以及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持續對德國經濟的疲弱產生影響,這些週期性逆風對勞動市場留下了深刻印記,需要採取對策。

德國雇主聯合會主席賴納·杜爾格(Rainer Dulger)對此數據表示強烈批評,稱三百萬失業人口是「對近年來改革停滯的嚴厲譴責」,並呼籲進行「真正的秋季改革」。他認為,政府的現狀政策僅僅是拖延,未能為企業和員工提供真正的展望。

面對當前的經濟局面,德國政府已規劃推出大規模的投資和改革措施,包括降低企業稅率、振興基礎設施以及減少官僚主義,以期刺激經濟增長。德國政府還設立了5000億歐元的專項基礎設施基金,旨在為經濟注入活力。然而,經濟學家和行業協會普遍認為,這些措施的全面生效尚需時日,且需要更多結構性改革來解決諸如技術人才短缺和冗長的許可流程等長期挑戰。

從更廣泛的視角來看,當前德國經濟面臨的挑戰,也為其提供了重新評估和調整發展戰略的契機。高昂的能源成本和國際貿易摩擦,促使德國企業尋求更具韌性和效率的營運模式,並加速產業結構的轉型。政府推動的基礎設施投資和簡化行政程序的改革,旨在為企業創造更有利的營商環境,並吸引和留住關鍵人才。這些努力不僅是對當前經濟困境的回應,更是對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佈局,展現了德國經濟在逆境中尋求創新與成長的潛力。

來源

  • Deutsche Welle

  • Investing.com

  • Deutsche Welle

  • Deutsche Welle

发现错误或不准确的地方吗?

我们会尽快处理您的评论。